猜想三:
培訓機構上市“小作坊”選還是不選?
【新聞回放】
隨著金融危機的黑潮漸行漸遠,中國的教育機構迎來了一輪海外上市融資的熱潮。從2010年的8月到11月,相繼有安博、環球雅思、學而思、學大等中國教育集團在美國上市。
一旦上市,這些機構的身份立刻由“小作坊”便成了“上市公司”,品牌形象涂脂抹粉,資金實力更是穿金戴銀,因而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
據了解,目前國內各類在冊培訓機構有10萬家左右,涉及嬰幼兒教育、海外留學、職業培訓等諸多領域,其中80%的教育企業有融資需求,近50%教育類企業有上市計劃。雖然,截至目前只有8家教育類企業在海外成功上市,但預計今后這一數據還將變化。
【2011預測】
培訓機構上市,實質上應是規范教育培訓市場的一個過程。企業上市后,隨著資金的進入,將會繼續推行連鎖發展,擴大重點城市的辦學規模,加速空白城市的建校布點,從而更方便求學者就近參加培訓。
同時,上市有利于培訓機構提高校區環境、設施等硬件質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培訓環境。尤其是課程標準化,能夠確保學員全面掌握課程教學內容,從而保證教學質量。
可以預見,上市之后培訓機構之間的競爭“升級”,將由以往單純的價格戰,逐漸轉變為拼品牌、拼服務、拼價格、拼口碑的綜合力競爭。
綜上所述,上市后的培訓機構將更加注重誠信度和品牌影響力,對于求學者來說,選擇這樣的機構學習,將享受到“物有所值”的優質服務,培訓投資也將更有保障。
猜想四:
“關門事件”重演連鎖品牌信還是不信?
【新聞回放】
據報道,2010年末,課外輔導機構“學易教育”突然關門,老板宣布破產,這令百余名已繳學費的學生和一些老師的工資沒了著落。
學易教育2010年6月才開業,共有5個培訓點,半年不到這5個教學點就“清一色”關門。事實上,社會培訓機構“玩失蹤”并非首例,從去年的“靈格風”、“凱恩英語”等機構,到這次的“學易”,再一次折射出這培訓市場的監管空白。如果相關政策沒能及時亡羊補牢,那么今后還會發生更多的“關門”事件。
【2011預測】
最近幾年,教育培訓業是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隨著培訓市場“金礦”效應的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機構涉足其中,并通過大規模的品牌擴張來爭奪市場份額。然而,擴張步伐的加快,勢必會出現不和諧的音符。2009年的靈格風英語集體關門,華浦火星英語拒絕退費,以及2010年學易關門……
隨著培訓市場的糾紛不斷,人們開始懷疑,是否會有更多的混亂現象凸現?究其原因,民辦教育培訓機構門檻太低,給“關門失蹤”留下隱患。根據現有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目前申辦一個民辦培訓機構,只需要30萬到50萬元注冊資金,自有或者租賃一定面積的教學場地,以及數名專職教學人員等條件,就可獲得辦學許可證,并不需要任何的擔?;虮WC金。
業內人士指出,類似事件或許將再次引發上海培訓市場的信任危機,消費者選擇培訓機構時,不能再以網點多少作為選擇依據之一,品牌的知名度、信譽度將成為擇校的首要因素,更重要的是“眼見為實”,建議付費錢前去實地看看,掂一掂培訓機構的分量。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