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龍都網訊(周口報業全媒體記者 韋偉 通訊員 王曾)近年來,沈丘縣把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文化強縣的首要任務,加大投入、完善設施、優化服務,強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精心規劃“設計圖”。一是發展定位高。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作為統攬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的主抓手,納入城鄉建設規劃,作為“美麗鄉村”建設規定項目,制定基本公共服務計劃,城鄉統籌,整體推進。二是組織領導強。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牽頭,成立由宣傳部、文明辦等縣直單位和相關鎮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沈丘縣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包聯責任制度。每個鄉鎮都確定至少一名縣級領導干部聯系分包。三是經費投入足。2016年以來,結合“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縣財政每年公共文化事業經費超2000萬元、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經費超5000萬元,全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開展。
統籌推進“施工圖”。一是打造平臺載體。累計投入近10億元,建成中華槐園、玉文化產業園、紅木文化產業園等一批文化重點工程。全縣新建成20個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將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室、簡易戲臺、村委辦公用房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文體娛樂辦公一體化的實用效果,配套建成農家書屋558個,文化廣場352個,全縣18838貧困戶安裝有限電視,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完成。二是發展特色文化。大力推動槐文化、玉文化、紅木文化發展,形成生態旅游、工藝美術、玉石古玩“三位一體”的文化產業格局。同時積極發掘壯大顧家饃、大唐云雕、步青齋毛筆、陳氏泥猴等民間工藝項目,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手工藝項目鏈條。通過與京東、恒大微購等電商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不斷將特色文化產品推動出去,初步形成“互聯網+文化”新型發展模式。三是創新工作機制。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定期開展群眾文化需求調查,收集意見建議,提升服務質量;建立志愿服務機制,每年招募文化志愿者參與各類文化藝術輔導培訓、公益性群眾文藝演出服務;建立市場化服務機制,鼓勵社會文化團體力量參與到惠民文化活動當中,積極探索與民間文化團體的合作,壯大文化惠民服務體系。
合力打造“效果圖”。一是文化設施貼近群眾。縣、鎮、村文化場館全部免費開放,常態化開展文藝下鄉、送戲下鄉、非遺展演、戲曲進校園等豐富多彩的活動,2017年開展“脫貧攻堅百場巡演”103場、非遺展演27場、戲曲進校園64場。二是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推出大型小品劇《母親》、《第一書記》,沙河大鼓《莫讓爹娘住低頭》、《扶貧隊長顯身手》、《贊人防》,編輯創作《沈丘民俗》、《沈丘縣曲藝志》、《沈丘縣曲藝唱詞選集》等一批經典獲獎作品。三是品牌活動提升影響。成功舉辦沈丘第四屆“中原玉博杯”精品玉器博覽會,第一屆潁河曲藝大賽等大型文化活動。該縣被授予“中國玉雕文化之鄉”、“中國曲藝之鄉”稱號。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