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瑞才 文/圖
陽春三月,陽光和煦,漫步在鹿邑縣高集鄉村頭巷尾、田間地頭,新建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配套齊全的文化廣場,四通八達的平坦大道,遍布田間的灌溉機井,清澈見底的溝渠坑塘,郁郁蔥蔥的楸樹林,醉人心扉的油菜花海……兩年來,懷揣著一個個美好的憧憬與夢想,地處豫東平原、楸樹之鄉的高集鄉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根本,突出展現農村生態魅力為特色,立足鄉情探新路,摸索出了一條“支部引領,黨員帶頭,成功人士捐款,村民義務勞動”的鄉村振興之路,成為全縣乃至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樣板”。
探索:村規背后感人深
4月11日,記者慕名前往高集鄉王屯村采訪,適逢該鄉中心校帶領全鄉中小學校長黨員前來村頭公園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說起眼前的這個公園,高集鄉鄉長付強說:“誰能想到,這里以前是個污水橫流、道路狹窄、垃圾遍地、蚊蠅亂舞的養豬專業村,短短的三四年時間,這里不僅變得水清、路平、街凈、景靚,還有了自己的村頭公園,成為留得住鄉愁的生態文明村、美麗宜居村了……”
王屯村支部書記王建力告訴記者,公園里的每一棵樹、每一片景都凝聚著全村黨員、群眾的辛勤汗水。自2014年開始啟動臭坑塘、下水道改造,植樹造綠建景等美麗鄉村振興工程后,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黨員、群眾開上自家農用三輪車、帶上自家鐵鍬,拓街道、美墻體、建廣場、裝路燈……
王屯村甚至把新人結婚第一天都要去村頭公園栽樹、參加義務勞動寫入村規民約中,新娘不脫婚紗就來干活已經成為村中最美風景……
競賽:美麗鄉村百花艷
“由于村情不同、村莊的經濟基礎不同,我們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不搞一刀切,根據各村條件展開評比競賽,堅持成熟一個、開工一個、建好一個,梯次化有序推進。”付強表示,為推廣“王屯模式”,鄉里專門在王屯村召開現場會,讓村里的老黨員、老同志現身說法講黨課,以此激發全鄉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
支部比支部,有了新創造。雙堂村支部選擇從環境整治入手,組織群眾拓寬舊道路,整修舊坑塘,栽植綠化樹,村容村貌大變樣;前集村支部發掘古村落資源,對村“寨海子”進行修復,栽植綠化樹木,村里有了自己的“風景河”;馬爐村支部抓住林業生產結構調整,動員群眾發展楸樹苗繁育,既富了口袋,又美化了環境……
村民比村民,有了新干勁。張莊村在北京創業的張連友兩次回家捐款,柳莊村在上海當老板的李紅兵出資15萬元,將廢舊坑塘改造成文化廣場;棗園村創業成功人士劉繼東,捐款100多萬元,帶動群眾捐款20余萬元,對30余畝的廢棄坑塘進行改造,建起了文化活動廣場和群眾大舞臺……
碩果:楸樹之鄉花滿塘
規劃先行生態優先、美麗經濟造福群眾;圍繞群眾期盼,探索美麗鄉村建設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打造田園綜合體……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高集鄉黨委、政府通過舉辦在外成功人士座談會等形式,吸引在外務工的成功人士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積極出力流汗、紛紛捐物捐款。在第一屆成功人士座談會上,就有80多名捐款捐物在萬元以上的成功人士受到表彰。
把“風景”變成“產業”,將“美麗”轉化為“生產力”。另外,該鄉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還充分運用河流眾多,溝渠成網的便利條件,連續三年在田間和道路兩側種植26萬棵楸樹,并于去年投資6萬多元購買油菜籽,免費發放給群眾在河坡栽種;利用轄區菊花、油菜、蔬菜、苗木花卉、中藥材種植較多的特點,在全鄉境內打造田園綜合觀光體。取得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效果,達到了村內美、村外更美的和諧統一。
目前,馬爐村楸樹、黨橋村菊花、大河村西瓜、丁河村蔬菜等4個千畝以上的種植基地已形成規模,為全鄉農業發展注入強大的經濟活力,高集鄉的“美麗效應”越來越凸顯,一幅 “環境美、產業興、精神美、生態美”的文明宜居新畫卷正鋪展開來。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