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馬治衛
太康縣馬廠鎮素有“苗木之鄉”美譽,全鎮僅綠化苗木就達萬余畝。在林業扶貧的道路上,該鎮著力打造以林業育苗為主的產業扶貧基地,創新推出“政府主導,協會引領,合作社運作,貧困戶受益”的帶貧路子,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共贏。
“農民貼心人 脫貧好幫手”“幫俺脫貧 感激不盡”“心懷善念 幫助鄉鄰” ……記者日前來到位于馬廠鎮老劉莊的太康縣和見種植專業合作社采訪時,只見錦旗掛滿會議室。“合作社自成立之初,用工堅持貧困戶優先,有的年收入超萬元。還有部分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得到租金,再到合作社務工又掙份收入成為‘雙薪’農民致富,群眾便自發送錦旗表達謝意。”社長李和見談起錦旗來歷時不斷稱贊周邊農民樸實、善良。李和見介紹,他的合作社目前被授予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000余畝,主要種植楸樹。他表示將繼續流轉土地引進現代化生產模式,使合作社盡快進入省示范合作社行列。
當記者走進馬廠鎮李麥村時,感覺這里簡直就是“天然氧吧”。“俺村空氣質量好,主要因為村里的土地全部種上了綠化樹,村中房前屋后凡是能栽樹的地方也都種上了樹。”村黨支部書記王旺林笑說,“過去李麥由于地勢偏洼怕淹,如今李麥人種樹都發了家,村里僅苗木專業合作社就有七八家。”由于本村土地資源有限,李麥人紛紛到周邊租地種樹,王新志就是位典型代表。家住李麥的王新志,如今在鄰村租了400多畝地建立起金葉種植合作社,著力打造精品果業園,創新發展“采摘樂”和“近郊游”,市場前景廣闊!
畢業于鄭州大學的王碩,是馬廠鎮林業發展中涌現出來的新型代表。2014年他在馬廠鎮楊莊建立了太康縣御林家庭農場,占地共700多畝,發展楸樹、海棠、櫻花等3個種植基地,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苗木200余畝。王碩還積極利用電商網絡平臺,幫助貧困戶銷售自有特色農產品。由于成績突出,王碩榮獲2015年度鄭州大學創業之星,并被推選為周口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團中央十八大代表。
鎮長毛吉華介紹,馬廠鎮苗木培育歷史悠久,脫貧攻堅以來,鎮黨委、鎮政府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林業育苗協會的引領作用,調整優化結構,苗木產業發展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實現了品種單一向多樣化轉變。鎮林業育苗協會積極與周口市科技局和周口市楸樹研究所攀親結緣,使苗木品種更新換代新品種得以推廣;二是實現了局部種植向全鎮覆蓋規模發展。全鎮僅綠化苗木種植面積就達1萬多畝,從業群眾2600多戶;三是實現了由農戶無序種植到農業新經濟組織規范科學經營管理的轉變。全鎮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已達18家,種植戶達860余戶,經紀人40多人,苗木遠銷新疆、北京、天津等全國各地。
“建立扶貧基地與貧困戶的鏈接機制,是實施林業產業帶貧的關鍵。為此,鎮黨委、鎮政府在宣傳帶貧政策,建立帶貧臺賬,簽訂帶貧協議的基礎上,重點落實了‘五帶’模式和‘三優’政策。”鎮黨委書記趙春麗介紹,“‘五帶’模式即:一是土地流轉帶貧。貧困戶采取土地流轉給基地每年收取租金方式增收脫貧;二是土地入股帶貧。貧困戶把土地入股給扶貧基地,年終分紅增收脫貧;三是長期務工帶貧。貧困戶與基地簽訂長期務工協議領取固定收入增收脫貧。四是短工帶貧。貧困戶與基地簽訂短期務工協議,根據基地季節性用工需求,在基地打短工增收脫貧。五是入社帶貧。加入基地內的專業合作社從事林業育苗產業增收脫貧。落實‘三優’政策:一是貧困戶流轉土地價格優于市場價格20%;二是貧困戶在基地務工工資優于普通群眾20%;三是貧困戶土地入股分紅股金優于平均分紅股金的20%。通過落實‘五帶’模式和‘三優’政策,完成了產業扶貧基地與貧困戶的帶貧鏈接和實際增收,實現了林業扶貧同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共贏。”
趙春麗表示,馬廠鎮在發揮林業育苗主導產業的同時,還積極發展服裝、制鞋、毛絨玩具、光伏發電等帶貧產業。同時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危房清零、土地復墾,大力開展接父母(親人)回家活動,扎實推進居村聯養全面落實“五養模式”,確保2018年底全鎮如期光彩脫貧摘帽。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