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徐松 通訊員 周現彬)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鄲城縣城郊鄉把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主要抓手,在刨掉“窮根”上下功夫,增強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打通脫貧致富“大動脈”,產業扶貧碩果累累。
建設扶貧車間,推進轉移就業。該鄉共建設扶貧車間13個,解決了2100余人的就業問題,帶動貧困人口320多人增收,為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提供了便利。
打造扶貧基地,拓展增收渠道。該鄉將轄區的兄和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和向陽門業兩家企業打造成市級產業扶貧基地。針對兄和家居外發代工的特點,該鄉鼓勵部分貧困群眾把半成品拿到家里加工,讓他們不出家門就可以增收。針對向陽門業用工少、產品技術含量較高的特點,該鄉積極落實金融帶貧政策,讓33戶貧困戶從中受益。
培育種養基地,確保穩定增收。該鄉培育的肉牛養殖基地,每年可出欄肉牛700多頭,實現產值800多萬元,帶動11戶貧困戶增收;培育的生豬養殖基地,目前生豬存欄3萬頭;積極培育肉羊養殖基地,發展養羊專業戶180戶。另外,該鄉的袁武營、陸莊等村種植晚秋黃梨300多畝;羅寨、楊集等村種植艾草、白術、蒲公英等中藥材1000多畝,帶動80戶貧困戶增收;王樓、劉雙廟、屈莊等村種植的草莓、葡萄、黃金瓜和反季節蔬菜產銷兩旺;谷集、羅寨、時洼等村村民流轉土地2300畝,以種植花卉為主,年用工量達2000多人次。
截至目前,城郊鄉的貧困人口就業率及產業覆蓋率均達80%以上,產業扶貧已成為該鄉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