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李瑞才
為確保2018年新增“煤改電”客戶全部溫暖度冬,鹿邑縣供電公司嚴格落實“煤改電”工程計劃,該工程項目已經全部竣工;完成替代電量1.56億千瓦時,電能替代讓這座古城的農村經濟實現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種效益的完美統一。
電能取暖,讓百姓溫暖度冬
“再也不用半夜里起床換煤球了,也不用天天擔心煤氣中毒的事情發生,今年用電取暖,干凈安全、還省錢。”家住鹿邑縣渦北鎮馮橋村的趙紅芝老人提起剛剛改造好的電網和剛買的電暖器,那真是暖在身上,樂在心頭。
統計數字顯示,今年“煤改電”工程改造,鹿邑縣供電公司共新增10千伏線路13.3千米、0.4千伏線路52.43千米;新增斷路器68臺、配電變壓器36臺,總容量1.26萬千伏安,總投資1860萬元。隨著清潔能源供暖工作的持續推進,鹿邑縣將有越來越多的百姓能夠過上一個綠色環保、暖意融融的冬天。
機井通電,讓汩汩清泉入田
“我承包了村里80畝地,現在用電澆地,一畝能省下30多元錢,還能增產40斤,一年多收入個萬把塊錢不成問題!”享受到機井通電紅利的鹿邑縣宋河鎮楊樓村村民張宏民談起機井通電的事,連聲說好。
鹿邑當地以前是用柴油做動力進行灌溉,費力又費錢,機井通電以后,農業灌溉更加方便及時。“原來用柴油機澆地最少也得三個人,現在用了電,我一個婦女就能把這些活干了。”正在澆地的村民周蘭芝說,“有啥用電方面的問題也就是一個電話的事兒。”鹿邑縣供電公司在每個供電所都成立了抗旱供電保障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對用電線路、變壓器和抗旱設備進行檢查維護,及時消缺整改。并向農民發放抗旱保電便民服務卡,公布服務電話,做到發生故障5分鐘到場,及時處理用電故障。
據了解,2018年,鹿邑縣規劃機井通電工程項目198個,新增通電機井2134眼,建設低壓線路788.74千米、配電箱2134套,投資金額3900萬元。新增機井可灌溉近10萬畝農田,每年實現約580萬千瓦時農業電量增長,也大大減少了柴油灌溉造成的廢氣排放,有效改善了空氣質量。
電氣設備,助農戶增收致富
怒放的菊花,在豫東一望無際的田野上金燦燦的。眼下,正值金絲皇菊收獲期,記者來到鹿邑縣宋河鎮,一片金燦燦的“菊海”躍入眼簾。
“這么大的菊花論朵賣,經過電氣設備60多個小時‘慢烘干’,一朵可賣十多元。”該縣菊花加工企業負責人盧金峰介紹,剛建的電氣自動化的菊花烘干廠房已投入使用。長期以來,鹿邑縣菊花加工主要用燃煤、燃油鍋爐進行烘烤,一年要燒掉2萬多噸燃煤,污染重、成本高。而且,由于煤、油發熱不均勻,烘烤出來的菊花質量時好時壞。當地菊農感慨地說:“我們能種得出好菊花,可是我們卻不能保證能烘干出好菊花來!”一些菊農甚至失去了種植菊花的信心。
鹿邑縣供電公司立足“電能替代”工作大局,開展了“電能替代、服務萬家”活動。在“煤改電”政策的大力宣傳下,該縣宋河、楊湖口、馬鋪等多個鄉鎮種植業加工戶實施了全電氣式的設備改造。“用電氣設備烘干菊花,相比傳統的燃煤鍋爐,具有精準控制烘干溫度、熱效率較高、無大氣污染、無火災安全隱患等優點,最主要的是這一季下來,光烘干這一個環節能節省好幾萬。”盧金峰向記者介紹。
未來,鹿邑縣供電公司將進一步擴大電能替代的范圍和規模,全力推動當地環境優化和經濟快速發展。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