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日報
2019-06-18
□記者 韓志剛 通訊員 王露冰
編者按:
川匯區小橋辦事處高莊社區創新實行“‘創衛’+黨建”模式,引導廣大群眾全面參與“創衛”,轄區面貌煥然一新。6月13日,市委書記劉繼標在我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第十次周例會上指出,中心城區“四區”要學習借鑒川匯區小橋辦事處背街小巷改造模式和經驗,讓廣大群眾自覺自發參與“創衛”,把一個個臟亂差的老大難小區改造成群眾生活健身學習的樂園。今日本報特刊發相關報道,介紹高莊社區“創衛”工作經驗,以饗讀者。
“變了!‘創衛’改變的不僅是環境,還有大家的生活習慣。現在,基本上沒人亂丟垃圾了,大家都會主動把生活垃圾扔進街頭的垃圾箱。”6月16日下午,談起“創衛”帶來的變化,川匯區小橋辦事處高莊社區復興街鹽業倉庫小區居民高珍對記者說。
走進復興街,映入記者眼簾的是整潔的街道,怒放的鮮花,別具一格的仿古屋檐,綠草如茵的新建游園,以及樹下三三兩兩悠然乘涼的群眾,儼然一條美麗宜人的古街小巷。然而,以前這里卻是另一種景象,垃圾遍地、蚊蠅亂飛、臟亂差現象嚴重。用附近居民的話說“農村都比這里強”。
復興街的顛覆性變化,是高莊社區實行“‘創衛’+黨建”融合模式,發動黨群全面參與、共創共建的結果。
高莊社區是一個涉農社區,位于建設路北側,面積0.6平方公里,轄區居民2320戶6758人。“我們要求沿街居民和商戶中的黨員,在‘創衛’中發揮表率作用,自覺當好黨員示范戶、黨員示范店,落實‘門前三包’,并帶動群眾行動起來,管理好自家門前的衛生、綠化和秩序。”社區主任高幸福說,“創衛”工作開始以來,他們在區委組織部的指導下,堅持黨建引領,深入發動群眾,分層級召開社區干部、黨員、群眾代表、沿街商戶動員會;在街頭游園、住宅小區、居民集聚點分片區召開群眾會;區委組織部、辦事處和社區黨員干部深入到街區居民家中走訪宣傳;利用各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向群眾講清楚為什么“創衛”、怎么“創衛”,“創衛”為了誰、“創衛”依靠誰,提高群眾對“創衛”工作的知曉率。
在此基礎上,他們根據群眾需求,對社區環境和基礎設施進行統一規劃和綜合改造。兩個多月來,社區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沒有一天節假日,連天加夜奮戰在“創衛”一線。在復興街立面改造過程中,除了立面刷漆、墻體美化、更換統一門頭、安裝仿古瓦外,沿街商鋪還需更換玻璃門。商戶聽說后積極響應,自發地把臟污的卷閘門更換成干凈明亮的玻璃門。目前,高莊社區已粉刷墻壁1.7萬平方米,封堵低矮門窗74處,繪制各類墻體宣傳畫1100平方米,建設街頭游園2個,栽植綠化樹630棵,更換玻璃門245個、門頭90處。
新建的復興街游園是體現“創衛”惠民的一大亮點工程、民生工程。這里以前是原鹽業公司成片的白毛楊樹林、群眾扔放垃圾的聚集地,每年4月漫天“飛雪”,夏天蚊蠅肆虐,令周邊群眾苦不堪言。現在,這里建設了一個占地面積數千平方米的游園,添置了健身器材,成了附近居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黨員干部的真心付出,日新月異的環境變化,令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加入“創衛”工作,愛護社區環境,形成了人人支持“創衛”、人人參與“創衛”的良好局面。家住復興街南段的葛女士,自費重修門前臺階,后退半米與其他臺階保持平齊;居民蘇女士則每天澆水,義務照顧門前綠化帶里的花草樹木;復興街東二巷正在硬化路面,每天都有兩戶居民主動灑水養護道路;即使是夜里11點多,仍有居民在家門口打掃衛生。“‘創衛’成果來之不易,我們每個居民都應該好好珍惜、好好保持。”今年70歲的退休職工楊金華告訴記者。
“創衛”不易,鞏固更難。為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高莊社區還推行黨建+網格的模式,把社區劃分為4個網格,明確社區干部為網格長,各小區有具體負責人,街巷(樓棟)有居民代表和黨員志愿者,街道有路長、管理員、保潔員等。同時,劃分黨員責任區,將社區黨員編排成黨員志愿服務隊,由支部委員、黨小組長擔任隊長,分包“創衛”責任區,開展巡回督導、清掃垃圾、義務管理綠植等志愿活動,為防止亂象反彈打下了良好基礎。
川匯區有關負責人說,下一步,他們將進一步深化“‘創衛’+黨建”融合,實現以黨建帶創建、以創建促黨建的雙向提升。
[責任編輯:王松濤]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