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日報
2019-07-12
記者 侯俊豫 通訊員 施修興
在被譽為“天下第一陵”的太昊陵景區里,有這么一個人,他不只守陵,同時還擔負著陵區內數百株古樹名木的科學管護、地面綠化,以及對獨秀園的管理等工作。這個人叫黃新義,現為太昊陵管理處園林綠化科科長。
2007年以來,黃新義帶領團隊把傳統的造型修剪技藝和現代園林藝術手法巧妙地結合起來,成功打造了重檐四角涼亭、長廊、龍墻等植物藝術造型。他主持打造的重檐四角松柏造型涼亭,于2014年獲省科協科學技術普及成果二等獎。
學習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園林綠化和植物藝術造型更是如此。黃新義原本只是一名辦公室文員,既不懂技術,也不懂管理。到園林綠化科工作后,他迎難而上,虛心向老同志請教,工作在第一線、實踐在第一線,認真閱讀《園林植物學》《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園林植物栽培技術》《樹木整形修剪技術》《混配農藥使用》等書籍,在短時間內掌握了樹木整形修剪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為傳承、發展造型修剪技藝打下了基礎。
大膽創新,成功嘗試大樹造型。黃新義深知,一個完整的造型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若用大樹來進行造型可縮短成型時間,提高一次性成型率,以前也有人嘗試過但沒有成功。于是,黃新義和他的團隊一起總結失敗的經驗和教訓,研究制訂方案。最終,黃新義成功打造出高度在十米以上的重檐四角松柏造型涼亭,所用松柏樹齡都在40年以上,一次性成型率達70%,大大縮短成型時間,首創大樹造型先例。
短短幾年時間,黃新義和他的團隊先后完成了4個雙層亭子、3個六角亭、30米松柏長廊、200米松柏龍墻、2個松柏樓牌坊、80米法桐綠廊的造型工作,積累了大樹移植造型及后期管理經驗,為加快松柏造型發展貢獻了力量。
2018年,松柏造型剪枝技藝申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新義、袁芳靜、于天振、王綠梅、任全生、張勇等人成為松柏造型剪枝技藝的重要傳承人。
革新手法,造型成型率大幅提升。松柏造型傳統手法分為育苗、嫁接、揉編、雛形、成型五個階段,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幾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黃新義和他的團隊反復研究,總結前人的經驗,提出移植成品樹做造型的想法,即需要做什么造型,就去市場上購買合適的樹做造型。經過多次技術攻關,黃新義終于克服了移植和制作造型后樹木死亡率高的難題。黃新義總結出的經驗是:合理利用成品樹豐滿的枝葉,多留少去,左枝用右邊,右枝用左邊,前枝用后邊,后枝用前邊,經過構思設計、綁扎整形、修剪成型三個步驟,一次成型。
以老帶新,傳承百年造型技藝。松柏造型的制作是一項又臟又累的活,高空作業存在安全風險,樹上的灰塵對呼吸道有害,很多人不愿意從事這項工作,給造型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困難。于是,黃新義定期舉辦造型制作觀摩會,組織年輕人前來學習交流,培養他們對園林藝術的興趣和愛好,引導一部分人自愿學習松柏造型修剪技術。在完成300多棵造型及陵區800棵樹木修剪工作的基礎上,黃新義培養出了張勇、齊森森、張乾坤等十幾名技術骨干,使松柏造型剪枝技藝后繼有人。同時,他利用松柏造型公園是科普教育基地的優勢,組織周口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淮陽中學、淮陽一中等學校的學生前來觀摩,開展科普教育和研學實踐教育,讓他們拿起剪刀體會樂趣,感受樹木造型修剪的魅力。
規范管理,陵區綠化工作再上新臺階。黃新義在園林綠化科工作十余年,愛學習、善思考,業務水平不斷提高,經常為陵區綠化、古樹名木保護、園區改造獻計獻策。他主持設計改造了櫻花園、玉蘭園、海棠園、八卦園等多個造型園區。針對古樹名木保護、造型,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制訂了《名木名樹復壯方案》《造型養護方案》《古樹復壯方案》等6個管護方案。
同事這樣評價黃新義,說他干起活來像拼命三郎,琢磨起新造型來不分白天黑夜。如今,太昊陵的一草一木已在他心里生了根、發了芽,黃新義也越來越熱愛自己的事業。
[責任編輯:王松濤]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