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日報
2019-09-09
記者 韋偉 通訊員 肖飛
編者按:
偉大歷程彪炳史冊,輝煌成就舉世矚目。新中國成立70年來,歷屆沈丘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沈丘兒女,同呼吸、共命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勤勞和智慧描繪了沈丘經濟社會發展的壯闊畫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沈丘兒女以思想解放、勇于創新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取得了新的業績,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沈丘兒女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帶領下,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弘揚開拓創新精神,精心繪制沈丘新時代美好畫卷。
即日起,本報推出“輝煌七十年 看沈丘巨變”系列報道,充分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沈丘發生的巨大變化,激發廣大群眾愛黨、愛國、愛沈丘的熱情,凝聚強大的精神動力,助力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用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基層黨建抓得好的村往往是富裕村,而貧困村的基層黨建工作大都比較薄弱。”沈丘縣委書記皇甫立新說,作為脫貧縣,沈丘的經驗之一,就是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戰斗堡壘”。這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第一抓手”。
筑牢“戰斗堡壘”,打造鄉村振興主陣地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推動鄉村振興,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這讓沈丘縣委組織部的同志特別興奮。一場以基層黨建為引領的鄉村振興工程正式啟幕。
“堡壘立得住,陣地是基礎”。最先解決的,是村級黨組織的“陣地”問題。
據了解,為提升基層黨支部陣地建設,把黨組織旗幟豎起來,沈丘以縣財政投入為主,駐村單位扶持和社會贊助為輔,嚴格落實省委組織部要求,按照日常辦公、群眾娛樂、便民服務等“1+N”多功能模式,實施村級活動場所提升工程。
“我們累計投入9200多萬元,新建村級場所356個,維修154個,統一配備辦公家具等,并為359個村安裝了遠程教育設備,實現了全縣標準化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全覆蓋。”沈丘縣委組織部部長夏立文說。
上下兩層樓,房屋十幾間,門前有廣場,屋中有監控……記者走訪沈丘縣劉灣鎮陳洼行政村黨支部時看到,村室嶄新寬敞,8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上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以前的村室是上世紀70年代建的幾間破瓦房,雨天盆接水,晴天屋里看太陽,開會都叫不來人,你給群眾說扶貧,誰信啊?現在不一樣了,村室比俺家房子都氣派。”干了30多年村黨支部書記的陳繼楷激動地說,“現在村室成了黨員的家、干部的家、群眾的家,大家的干勁兒更足了!”配強“領頭雁”,確立鄉村振興“主心骨”
張單莊村的“逆襲”始于2014年9月的村“兩委”換屆,這個隸屬白集鎮的村莊,在鄉村振興勢頭良好的沈丘一度顯得有些“落伍”,在鄉親們期待的目光中,在外打拼多年的胡雙領回村擔任“領頭雁”。
去鄉里、跑縣里,協調項目,爭取資金。胡雙領上任村黨支部書記不到一年,村里的水泥路通了,自來水和下水道通了,路燈亮了,攝像頭裝上了,村頭村尾綠化一新,張單莊村頓時“顏值”大增。基礎設施落后這根導致村民多次上訪的“導火索”終于被拔下,“首戰”告捷,也讓村民對村“兩委”班子刮目相看。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也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毛細血管”。沈丘以村級組織換屆為契機,以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為抓手,著力選好配強農村“兩委”班子,大力加強帶頭人隊伍建設,把一批政治素質高、群眾基礎好的優秀黨員選配到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
在去年的換屆中,全縣共配備大專以上學歷村黨支部書記110人,高中以上學歷占總數的40%,優秀創業成功人士返鄉任職53人,切實提升了村黨支部書記整體素質,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創新力和戰斗力。
鄉村振興,組織振興是根本保障,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而基層組織要振興,關鍵在人才,只有把更多人才吸引回農村,才能最終實現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發展集體產業,鼓起鄉村振興“錢袋子”
“我本打算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但孩子年幼無人照顧。現在就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工作,工資計件,一個月能拿2000多元。”沈丘縣付井鎮趙口村的盧慧玲說,村里的扶貧車間,讓她不再遠離家鄉,四處漂泊。
在“撬動”鄉村振興過程中,沈丘緊握的“杠桿”,就是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盤活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從而壯薄弱村“筋骨”、鼓村集體“腰包”。
自2016年起,沈丘對全縣578個行政村(居委會)集體資產進行清產核資、分類管理,指導548個有貧困人口的行政村全部組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并選舉產生合作社管委會、監委會;把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權形式分給村民,股權跟人隨戶走,可繼承、可內部轉讓。
“縣財政對159個貧困村進行先期‘輸血’,每村撥付了10萬元到30萬元不等的幫扶啟動資金,同時廣泛動員城市基層黨組織、非公企業黨組織、社會組織黨組織等結對薄弱村、空殼村、后進村,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沈丘縣縣長劉國慶介紹,全縣各部門累計為幫扶村對接項目180多個,組織非公企業累計為村級發展捐款1800多萬元。
資金的注入,項目的落地,使許多村有了“造血”能力。張單莊“發家致富”靠的是當“包租婆”。2017年,該村爭取扶貧項目資金,在村里建成近20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和一座超市,通過物業租賃,村集體每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在沈丘,像張單莊一樣將村集體資源租賃給服裝、電子、建材等各類經濟實體獲取租金的行政村有120多個,年收入最高的達40多萬元。除了物業租賃,入股龍頭企業、特色種植、規模化養殖等各種村集體產業發展模式如雨后春筍,在沈丘大地拔節生長。
目前,該縣村(社區)集體經濟有收入的比例達93.4%,其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子有179個,5萬元至10萬元的172個,2萬元至5萬元的133個。村集體經濟的盤活,不僅激起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也顯著增強了黨在農村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
堅持以黨建為龍頭,抓班子強隊伍,增活力樹導向,沈丘走出了自己的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之路。如今的沈丘,處處都能感受到群眾“永遠跟黨走,致富奔小康”的信心。①2
[責任編輯:牛勇威]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