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日報
2019-09-27
記者 楊光林
王立華1983年走出河南百泉農業專科學校的校門后,一直把自己沉淀在農技站,從事農業技術指導和推廣工作,先后被評為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河南省勞動模范、河南省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等。他主持實施的農業項目,獲得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為項城農業生產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初心不改,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牢牢扛在肩上
王立華出生在農村,父母也是農民。經歷過“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的年代。可以說在他的童年時代,物質極度匱乏,吃不飽飯是常事。所以,他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將來一定要讓土地多產糧,每頓飯都能吃飽、吃上白面饃。”
慶幸的是他趕上了好時代,趕上了高考制度恢復,高中畢業如愿考上了百泉農專。1983年畢業后,他響應黨的“到基層去、到農村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的號召,毅然奔赴農業生產一線,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地方,來到范集鄉農技站工作。一上班,他就騎上自行車,帶著農技資料到各個行政村、自然村。短短一個多月時間,他走遍了全鄉28個行政村的溝溝坎坎,對全鄉1000多個田塊進行取土化驗,并在鄉農場建起了試驗田。試驗田小麥單產達904斤,那時小麥平均單產只有600多斤。2015年他的小麥百畝高產攻關田經省專家實打驗收,單產達1488斤,比當年全市小麥平均單產1012斤多476斤,再次改寫項城小麥單產最高記錄。
王立華說,作為一個農技推廣人員要有這樣的情懷:要不怕兩腳沾滿泥巴,混身帶有泥土味兒,要通過推廣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產量。往小處說就是讓老百姓一年下來能有個好收成,增加經濟收入,往大處講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穩中國人的飯碗。
做技術上的領頭人:牢記使命,始終把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抓在手上
30多年間,王立華主動承擔起農業部、省政府、省農業廳下達的多項高產攻關和豐收計劃任務。作為項城市首席專家,他精心制訂實施方案,科學確立技術路線,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與技術集成,推行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經常帶領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抓培訓、抓實施、抓檢查、抓落實,跑遍了480多個行政村,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上世紀90年代,小麥產量低而不穩。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他主動要求到王明口鄉開展萬畝小麥高產技術承包,并立下軍令狀,產量達不到增產20%的目標,不回農業局上班。在承包田里,他積極推廣抗倒能力強、高產穩產小麥新品種,認真落實配方施肥、科學追肥、化控防倒、病蟲綜合防控等措施。經過兩年艱苦努力,他承包的萬畝小麥田平均單產達864斤,比當時項城縣平均單產696斤高68斤。
隨著糧食產量不斷提高,農民溫飽問題解決后,他琢磨著通過先進技術,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民經濟收入。通過調研,他覺得改變種植模式,實行間作套種是一個有效方法。
1989年,他在三店鄉鮑莊行政村開展百畝“麥瓜套”示范種植,在鮑莊一住就是4個多月,通過培訓小麥、西瓜種植技術,“手把手”指導,當年 “麥瓜套”就獲得了大豐收,小麥單產500多斤,套種的西瓜單產達5000至6000斤,畝產值在2000元左右,是單一種植小麥的4至5倍,受到群眾高度贊揚,他們自發到農業局給王立華送錦旗和感謝信。
在30多年的農技推廣工作中,王立華先后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120多項,累計推廣面積8500多萬畝,產生效益20多億元。引進、推廣小麥新品種50多個、玉米新品種40多個,推動了項城小麥品種7次和玉米品種5次更新換代,糧食單產實現了從500斤到1000斤的大跨越,為項城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和農業生產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由此獲得農業部和省、市政府科技成果獎10多項。
做農民的貼心人:公仆意識不變,始終把為農民提供優質技術服務放在心上
心中對農民裝有多少真情,腳上就會沾有多少泥土。王立華常年在農村跑,隨身帶著農技服務聯系卡,將自己的手機號作為技術熱線,走到哪兒發到哪兒,許多農民都熟記他的手機號,有問題直接打電話向他求助,每年接受電話咨詢1000多次。農民朋友的一個電話打來,他會立即去田間進行指導,這樣的電話,一天最多時能有十多個。當天能到的他決不拖到第二天,實在去不了的,第二天一定趕到,幫助農民現場解決難題。
農民反映的問題很多也很復雜,都是一些“疑難雜癥”,這就要求農業一線技術人員知識要全面、經驗要豐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過硬,更要有一顆真誠的心,決不能擺架子,要與農民交朋友,才能贏得他們的信賴。
2012年夏季,一些農民反映自己的玉米結實不灌漿,以前根本沒見過,農民很著急,認為是玉米種子的問題,王立華也吃不準。后來經查技術資料,請教省專家,對照氣象資料,確定是低溫冷害造成的,解除了農民心中的顧慮。
在項城電視臺開辦的農業技術專欄中,王立華每年參加電視講座20多期,根據農時季節,講解播種、田間管理、病蟲防治等技術,把農民急需、急用的技術,通過現代媒體及時送到農民身邊。每年在全市開展培訓班20多場次,培訓農民2萬多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10多萬份,累計培訓技術骨干2萬多人次、農民50多萬人次,把農技送到千家萬戶。
王立華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做好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為現代農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為糧食高產再立新功。②10
[責任編輯:袁甜甜]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