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周口客戶端
2020-05-17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魏東 通訊員 蔡光宇
“按照合同約定,你們每家貧困戶年底可在振要種植專業合作社領取分紅收入2000元!”在西華縣址坊鎮蔡莊村,村里的法律顧問高霞給40多戶貧困戶講解入股分紅情況。
貧困戶蔡保初告訴記者:“村里自從有了一村一警,來了法律顧問后,矛盾糾紛比過去明顯減少,治安形勢也越來越好了,群眾有事都愿意去找律師和民警幫助解決,別看她倆都是女同志,在村里說話比男的都好使。”
西華縣在扶貧幫扶中發現,群眾法律意識淡薄,沒有維權觀念。外出務工不簽用工合同,造成討薪難;民間借貸頻發,形成債務糾紛;兒女不盡贍養義務,獨居老人戶較多。這些看似個別家庭現象,極易影響社會穩定,制約脫貧攻堅成效。
縣委、縣政府和縣委政法委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結合精準扶貧、執法辦案工作實際,構建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打造集公證辦證、法律援助、社區矯正、調解指導和法律咨詢等于一體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搭建起“一站式”全方位法律服務平臺,鄉村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實現法律顧問全覆蓋。
該縣在開展“法律六進”普法宣傳活動的同時,認真落實“七個一”工程: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顧問、培養一批法律明白人、建立一個法律援助點、完善一部村規民約、幫助群眾掌握一套維權方法、化解一批矛盾糾紛。同時,在貧困村還推行了移動法庭等巡回審判服務。今年以來,全縣接受法律援助法律咨詢的貧困群眾達15000余人次。通過法治“活水滲透”,助推了全縣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打通了普法宣傳的“最后一公里”。
走進西華縣紅花鎮龍池頭社區,法治文化宣傳廣場上,健身的群眾正在觀看普法宣傳展板,一晨練的村民說,“法治宣傳到處可見,潛移默化地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法律知識,懂得了怎樣維權,我們外出務工也就放心了。”
西華縣結合實際,利用城區36個小游園、鄉鎮25個鄉村文化廣場等休閑娛樂場所開展法治宣傳活動,把法治文化融入“美麗鄉村”和城區游園建設之中,將陣地建設向社區和鄉村基層延伸。
同時,為了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該縣公法檢司4部門還聯合下發了《關于敦促贍養人將被贍養人限期接入安全住房》的通告。通告對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由司法部門指定法律援助機構,為老人免費提供法律援助。法院、檢察院、公安局開辟綠色通道,做到快立、快審、快執;對拒不支付父母贍養費的,依法從快強制執行,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
址坊鎮蔡莊村閆某3個兒子均已成家,都有樓房,但就是沒有人出面贍養老人,讓他蝸居在瀕臨坍塌的危房中。為此,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潘厚君,第一書記張聯合,法律援助工作者宋廣啟多次到他們家走訪,剛開始兄弟三人各執一詞,以種種理由推托,不愿贍養老人。宋廣啟給他們講,“憲法明確規定贍養老人是你們應盡的義務,你們不可以討價還價,如果不盡贍養義務,根據法律規定,最高可以對你們判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最終在鎮黨委、鎮政府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的調解下,兄弟三人達成一致意見,把老人接到家中贍養。
在法律顧問的協助下,當地的村規民約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得到進一步完善,群眾遇到的法律問題得到了及時解決,各類矛盾糾紛被及時妥善化解,基層干部和廣大群眾的法治意識增強……這一切工作的背后,換來的是群眾對法律服務的滿意度不斷提高,基層自治管理明顯改善,全縣上下形成了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村公共事務、化解矛盾糾紛、維護村民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的新格局。
西華縣縣委書記林鴻嘉說,“一村一警”、“一村一法律顧問”的實施和“法治文化廣場”、“普法小游園”的建成,讓鄉村有了法律專業人才,讓群眾身處法治宣傳氛圍當中,打通了普法宣傳的“最后一公里”。不論是對依法行政還是社會治安、矛盾調解,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通過法律顧問的工作,潛移默化中強化了群眾的法治意識,共同促進了社會和諧,有力推進了脫貧攻堅。
[責任編輯:牛勇威]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