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日報
2020-08-28
記者 張猛 通訊員 艾睿
西華縣葉埠口鄉長樂村的耿付聽、耿富均、朱群生三位老人,是當地出了名的種田“老把式”。這幾天,看著田間長勢旺、棒穗大的玉米,他們臉上樂開了花。
耿付聽、耿富均、朱群生三位老人雖然年逾七旬,但割舍不下田間農活。平時,只要一聽說舉辦田間科技培訓班,三人就像“鴨子喊伴——呱呱叫”,結伴而行,誰也不肯落下。如今管理起良田來,個個是一把好手。夏種時節,仨老漢和往年一樣打了個賭——看誰家田里種植的玉米棒大、產量多。今年由于雨水足、墑情好,再加上精細化管理,玉米長勢喜人,讓仨老漢打心眼里高興。
耿付聽說:“我前幾年種的玉米畝產在一千二三百斤左右,今年估計畝產得超過1600斤。”耿富均、朱群生聽著耿付聽夸產量,倆人嘀咕了好一陣。耿富均說:“今年玉米長勢不賴,穗很大,我種的比著付聽老弟的還不中。付聽老弟種的一畝能收一千六七百斤,我這最多一千三四百斤。他早早就加入了種植合作社,下一步俺也要加入,還要給他PK一下。”
長樂村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耿長青說:“看他們老哥幾個在田間比產量還真有意思。這幾年,合作社發揮技術引領作用,通過建立示范田,引進推廣新品種,確保了糧食增產增收,今年僅新品種玉米就種植了8000多畝,讓社員真正得到了實惠。”
要想種田獲高產,科技引領是關鍵。田間PK后,耿富均、朱群生在耿付聽的陪同下走進種植合作社,咨詢后,雙雙加入了合作社。“這次敗下陣,好戲在后頭。”耿富均、朱群生兩位老人想,在秋冬小麥種植時,同樣的品種還會有啥不一樣嗎?
[責任編輯:王松濤]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