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南日報
2020-11-02
本報訊(記者 趙春喜 通訊員 阮淮鳳)尋根祭祖太昊陵、乘風破浪游龍湖……國慶長假雖已過去,古城淮陽各景點依然游人不斷。
10月30日,安徽游客張麗手里拿著一份“旅游攻略”:“根脈承韻、感受非遺”尋根祭祖一日游、“訪古尋跡游遍陳”探尋古文明一日游、“問道羲都全域淮”園林文化一日游等旅游線路,圖文詳盡,引人入勝。
“每條線路都富有淮陽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讓我感受到詩和遠方的快樂?!币言诨搓栍瓮媪藘商斓膹堺愗Q起了大拇指。
淮陽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旅游資源得天獨厚。這里不僅有伏羲文化、農耕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等大量傳統文化元素、符號、手工藝等,還有“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龍湖國家濕地公園,擁有萬畝水域“生態名片”。
“抬頭即勝景,低頭有碧波。這在北方城市中比較少見,淮陽不愧是文化古城、北方水城?!蹦矫鴣淼木W友李濤也有同感。
近年來,淮陽區本著“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多渠道進行文旅融合發展探索,用文化的養分滋養旅游,用旅游的載體繁榮文化,城鄉處處好風景。
著力挖掘伏羲文化、龍文化、荷文化、非遺文化等,在豐富景區景點文化內涵上下功夫,“一陵一湖一古城、二老三皇享盛名、四冢五墓六公祠、七臺八景湖中映”的“數字淮陽”,以太昊陵、龍湖濕地公園科普館為系列,近20條主題旅游線路輻射多處景點。
提升城市品質品位,新建、改造街頭公廁、街頭游園、垃圾中轉站等公共設施,依托中心城區設施和重點景區,培育觀光游憩、文化體驗、特色餐飲、時尚購物等旅游經濟產業,進一步豐富居民和游客的愉悅感。
打造鄉村興旺文旅模式,結合民間流傳的“包公下陳州”“紫荊復生”“范丹借糧”“魯臺望鄉”等故事,挖掘民間文化,開發鄉村游品牌。特別是李之龍革命活動舊址、抗日英烈紀念館、薛樸若紀念館等紅色旅游線路,集革命傳統教育、中華民族美德教育、歷史人文教育、現代成就展示于一體,為革命老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結合村史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通過非遺展示、戲曲歌舞、體育比賽等活動,實現傳統文化創新發展與旅游服務融合建設,打造基層特色文化品牌。如白樓鎮的打花棍,新站鎮的高蹺,曹河鄉的竹馬、旱船,王店鄉的擔經挑,豆門鄉的舞獅等,讓鄉村生活的文化味兒濃起來。
對于“泥泥狗”“蘆葦畫”等淮陽元素的非遺系列產品,則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推動創意設計、包裝和推介,將其轉化為文化旅游商品,提升品牌價值,開發出一批特色鮮明、制作精美的“淮陽品牌”。
以中原獨特文化為底色,秀美綠地水系作引擎,文旅融合注活力,城鄉居民享紅利,古城淮陽吸引力日顯。今年,央視播出的《中國影像方志》、《記住鄉愁》第六季、自然遺產日《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等節目,淮陽多次上榜高顏值網紅城市名單,成為游客觀光謁祖的重要打卡地。
[責任編輯:張魯莎]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