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劉:締造項城第一個中共黨支部
轉載鏈接 點擊跳轉
周口日報·周道客戶端記者 王錦春 王吉城 楊光林
【核心提示:項城市南頓鎮水牛劉村是一個紅色村莊。1939年6月,項城歷史上最早的共產黨支部——水牛劉黨支部秘密誕生,這對于項城革命來說無疑是霹靂驚雷第一聲。從此,水牛劉黨支部開始為黨組織籌集糧餉、傳遞情報、救治傷員、轉移干部,留下了地下斗爭的紅色故事,奏響了動人心魄的革命樂章。】
3月30日,在通往水牛劉村的路兩邊,油菜花熱烈開放滿眼金黃,花香沁人心脾,蜜蜂忙碌其間。除了生態美景,不時會看到路邊墻上刷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等紅色標語,一路景色宜人,一派紅色氛圍。
當日,周口報業傳媒集團《紅色記憶》采訪組隨項城市委組織部的同志到水牛劉村采訪。采訪組參觀紅色黨支部紀念館,采訪革命后人,體悟革命前輩追求真理的執著……
項城最早黨員 點亮信仰之光
輕輕推開紅色黨支部紀念館大門,凝望著里面各個時期的文史資料、革命文物,真切感受到了革命者初心不變的寶貴品質。
回望歷史方知來路艱辛,情感的閘門一旦打開,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年近八旬的老黨員劉永富為我們講述水牛劉村當年的斗爭歲月。提及辛酸處,他老淚縱橫。
水牛劉黨支部成立初期重要成員劉振樂、劉振同、劉振海(韓波)三人是親兄弟,后人稱為水牛劉村“革命三兄弟”。劉永富是劉振同的小兒子。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在盧溝橋挑起事端,中國開始了同仇敵愾的全面抗戰。國民黨腐敗無能,華北戰場不斷潰敗,中原腹地河南成為抗戰最前線。1938年6月至9月,日寇鐵蹄先后踏入鹿邑、太康、淮陽,項城隨時有淪陷的危險。
戰爭形勢嚴峻,中共豫東特委為培養抗日骨干,通過統戰關系在周口辦起了“抗戰建國訓練班”,各縣均派進步青年參加。懷著滿腔報國之志,項城南頓青年司峻(司清敏)參加了訓練班。
司峻,1915年生,項城南頓司老街人。他一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1932年進入省立三中(校址淮陽)學習。司峻參加“抗戰建國訓練班”期間,經地下黨員賈達夫(賈兼善)、張先舟介紹加入共產黨。司峻是項城愛國青年的杰出代表,也是項城黨史上有籍可查最早的共產黨員。
信仰之光一旦被點燃,就不會因敵人干擾而熄滅。訓練班后因涉嫌“赤化”被國民黨電令解散,司峻受黨組織委派到中共沈丘縣委負責紙店一帶黨的工作。因為抗戰時期項城沒有建立縣委組織,而是在沈丘縣委領導下活動,所以司峻領導成立的紙店黨支部,分管范圍包括項城南頓一帶。
水牛劉黨支部成立的過程,劉永富很熟悉,他說:“1939年初,司峻發展俺叔劉振海入黨,之后又發展滕崇文、劉芳洲入黨。6月,因形勢變化,沈丘縣委調司峻回家鄉南頓開展工作。南頓地處國民黨力量薄弱地帶,司峻對這里很熟悉,有利于開展活動。回到家鄉后,他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積極開展工作,發展黨員,宣傳抗日救國道理……”
南頓黨支部其實就是水牛劉黨支部。據項城黨史記載,南頓黨支部初設于南頓光武廟、南頓初級小學,后設在位于南頓的項城第三小學,不久轉移到了水牛劉村。南頓黨支部改稱水牛劉黨支部,是項城黨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共黨支部。黨支部成立之初,司峻任黨支部書記,劉振海任組織委員,滕崇文任宣傳委員。
司峻,是在項城大地點燃革命火種的人,革命的烈火自此越燃越旺。水牛劉黨支部在司峻以及之后幾任黨支部書記劉振海、劉芳洲的帶領下,開始了艱苦的地下斗爭歷程。
水牛劉黨支部成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為自黨支部誕生之日起,項城大地有了共產黨堅強的組織領導,開始了改天換地的新征程。
紀念館里保存有司峻的黨費證、任命書、往來書信、回憶錄等各種遺物,生動再現了他革命的一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司峻曾任河南省科協副主席,1983年離休后,他以老干部、老黨員的模范作用,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7月,他和幾位離退休老同志撰寫了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多難興邦》,文章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司峻用親身經歷,證明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深刻道理。省委領導同志閱后批語:“老同志熱愛祖國,關心國事,令人敬重。所寫材料有助于愛國主義教育,特別強調多難興邦,值得深思。”
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為黨的事業奮斗近70個春秋,2006年8月,司峻走完了光輝的人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他奮斗的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地下紅色堡壘 掩護革命斗爭
1939年,抗戰進入關鍵時期,國民黨卻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之后,敵人又制造了“竹溝慘案” “皖南事變”等,破壞抗戰。項城鄰近縣許多黨的地下組織遭到破壞,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同志慘遭毒手。當時項城黨組織穩定,黨支部成員很團結,特別是水牛劉村比較安全。為避免被敵人“吃掉”,受上級黨組織指示,項城周邊一些黨的領導骨干先后轉移到項城隱蔽起來堅持斗爭。
就在這種背景下,當時的西華縣委書記李彬來到水牛劉村。
西華,是中共豫東特委、西華縣委所在地,也是國民黨重點打擊的地方。國民黨發起反共高潮后,豫東特委和西華縣委形勢危急。1940年,經上級黨組織批準,西華縣委書記李彬和妻子趙華轉移到水牛劉村,住在劉振海家。
李彬在水牛劉村除領導西華黨組織外,還被委派為豫皖邊區黨的特派員,負責周邊縣市地下黨的活動。因此,水牛劉黨支部是上級聯系其他黨支部的聯絡點,也是黨的特派員活動的陣地。當時,李彬以“拉架子車,販鹽跑生意”名義作掩護,常常往返于周口和界首之間。李彬在水牛劉村工作4年多,后調至解放區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安徽省委宣傳部長,成為黨的高級領導干部。
在形勢險惡的歲月,水牛劉黨支部千方百計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為革命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一個時期,水牛劉黨組織成為鄂豫皖邊區黨委和河南省委,新四軍四師、五師的情報聯絡站。
“在水牛劉村,李彬被安排在我叔劉振海家住了4年。俺叔調入新四軍部隊后,李彬又在俺家住了一段時間。”劉永富說,“我兄弟姊妹7個,我是最小的。俺哥小時候經常幫地下黨望風放哨、傳遞情報、收集信息,是地道的紅小鬼……”
司峻回憶錄中說:“我黨轉移到項城的同志中,有西華縣委負責人李彬(西華縣委書記,后為特派員)、趙華(西華縣委秘書)、安徽全省唯一的女鄉長臨泉縣的韋秀芬、沈丘縣委組織部長李致遠、槐店區委書記丁碧巖等人。這些同志的到來,有利于項城境內黨的工作,他們還繼續堅持領導原來縣的地下工作。”
說起水牛劉村的紅色歷史,劉永富自豪感溢于言表,他說:“這些轉移到俺村的人中,有山東人、豫南人、豫東人,口音顯然各不相同,掩護同志工作尤為重要。如果一個人身上出問題,就會影響整個黨組織活動,甚至影響上級領導機關安全。黨支部通過各種關系為轉移來的同志安排了各種職業作掩護……”
有一年大雨后,劉永富家的房子受到浸泡,一面墻壁倒塌了。年幼的劉永富不理解的是,距塌墻很近處,還有一面墻支撐著房頂。長大后,母親告訴他,那時房子里特意建有夾墻,成為地下黨員藏身的地方。
當時的職業革命者多是外地人。李彬是山東高密人,許天民是豫西人,政治交通員是豫南人。他們在這里,天長日久,使人生疑的情況多了,便引起特務的注意。
當時有特務向駐扎這一帶的國民黨頭目湯恩伯匯報,說南頓水牛劉村有外地人頻繁活動。湯恩伯立刻要求專門對付共產黨的特務,共同到水牛劉村入戶調查,不可漏過一個疑點。
國民黨特務要對水牛劉村進行所謂戶口調查,這對地下黨組織來說威脅極大。是有人走漏了消息還是國民黨特務看出了破綻?黨支部成員一時緊張起來。大家分析認為,敵人不了解內部情況,虛張聲勢而已。在李彬和趙華指導下,水牛劉黨支部作了周密部署,發動全體黨員與進步群眾挨家挨戶宣傳教育,國民黨調查時就說這些外地人都是來做生意的“親戚”,否則村里就會多出壯丁。結果國民黨特務過來時,都有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群眾陪同,“前呼后擁”。經過幾天斗爭,敵人什么也沒查出來,虛驚一場。
1946年6月,國民黨調集30萬兵力,包圍鄂豫邊區革命根據地。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決定中原突圍。突圍人員除指戰員外,還有一批地方干部,都需要安全轉移。為此,我軍北上前指派人員到各地調查情況,確定轉移路線。來項城了解情況的同志,得到水牛劉黨支部的大力配合。黨支部派劉芳洲、滕崇文等人兵分三路,對當地國民黨的駐軍、河流船舶等調查匯總,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的重要而又機密的任務。后來突圍時,其中有500多人路過項城,他們經過長途跋涉,急需休整、補充路費,到南頓后,分別隱藏在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家里。這批人員經過短暫休整,都順利過境……
一次次險中取勝,考驗了地下黨組織,也考驗了村里群眾,更看到了黨群魚水情深的真摯感情。老同志在回憶中無不感慨:地下黨員和群眾結成互敬互愛、親密無間的“親戚”,關鍵時刻,群眾甘愿冒著生命危險掩護黨的干部。
潛伏敵人內部 書寫戰斗傳奇
水牛劉黨支部秘密成立后,一直承擔起地下堡壘的使命。由于受黨的地下組織這一特定身份、國民黨統治區這一特定環境限制,黨支部成員默默奉獻、忍辱負重。特別是項城周邊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一些黨員干部轉移到水牛劉村后,黨支部除掩護同志,還要和敵人“面對面”較量。
司峻公開的身份是南頓第三小學教師。后根據形勢需要,經黨組織批準,從1945年至1947年,司峻先后擔任國民黨南頓鄉副鄉長、項城參議員和國民黨項城黨部宣傳干事等。
《中共周口市黨史資料選》有一篇司峻的回憶錄,記載了地下黨員利用國民黨內部一些漏洞,癱瘓敵人部分工作的內容。1946年至1947年間,敵人為配合軍事進攻,印刷的宣傳文件、電報、書籍、報紙比以往增多。打入敵人內部的地下黨員就采取能積壓就積壓、能拖延就拖延的方法應付敵人,削弱了敵人的宣傳力量。而敵人的內部資料卻掌握在我方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把國民黨埋藏的檔案也給扒了出來。
通過斗爭,水牛劉黨支部認識到,要想保護群眾的利益,手里必須掌握一部分政權,通過合法權力打擊敵人。黨支部經過反復研究,并請示上級批準,黨員劉振海奪得國民黨水牛劉的保政權,取得第六保保長職務。他利用合法地位,領導群眾抗丁抗稅,和敵人周旋,減輕了貧苦農民的負擔。劉振海調到新四軍部隊后,黨員劉芳洲出面爭奪第六保保長席位獲得成功。手中有了權力,行動方便多了。地下黨員被保公所的人帶到保公所詢問、盤查,劉芳洲聽說后馬上過去,打個招呼說是熟人或者親戚……敵人很快放人。
黨的特派員、西華縣委書記李彬回憶錄中描述了水牛劉黨支部最初的發展定位,“由于革命處于暫時的低潮時期,根據上級黨委要求,水牛劉黨支部的主要任務是,保存組織,長期隱蔽,慎重發展,掩護同志。后來又根據形勢提出,利用國民黨合法權力,打入敵人的要害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彬在回憶錄中說,“我能在水牛劉4年之久,并且經常外出活動,主要在于國民黨當地地方政權的公章始終為我們掌握。我每次外出,都帶著很多蓋有公章的空白條,利于活動……”
潛伏成功,是以“犧牲”為代價。干革命就要舍小家為大家。水牛劉“革命三兄弟”的故事令人敬仰。劉永富含著眼淚說:“我父親劉振同經常往解放區送情報,一出去就是十幾天,路上還要接受敵人的各種盤問,一不小心就會發生意外。我爺爺去世時,他也沒能回來盡孝……父親經常教育我,共產黨像種子,人民像土地。有了土地,共產黨到哪里都會生根發芽!為什么人民對共產黨那么熱愛,因為共產黨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從小深受紅色文化熏陶,劉氏后人如今活躍在社會主義建設各條戰線,再現前輩奮勇爭先、奮不顧身的革命情懷,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
水牛劉“革命三兄弟”中的老大劉振樂身上,同樣有很多驚險傳奇。1948年,項城黨組織為貫徹“清匪反霸”方針,先后成立“項城武工隊”“項城情報站”,組織上調劉振樂當情報員,活動地點在淮陽、項城等地。一次送重要情報時,劉振樂在一個小茶館喝水時引起國民黨特務注意。他見事不妙,走到另一個拐彎處迅速穿上大衫、戴上禮帽,大搖大擺揚長而去,擺脫了敵人盯梢,最終把情報安全送到目的地。上世紀60年代,劉振樂這頂禮帽還被河南省博物館收藏,注明“項城地下黨秘密情報工作人員的禮帽”,上面還有“劉振樂”的名字。這是對他地下工作成績的充分肯定。
1941年后,為擴大黨的組織,壯大我黨力量,以水牛劉村為中心的革命火種陸續擴大輻射到周圍,如司老街、滕營、姜莊、冷洼等六七個村莊,先后發展了多名地下黨員。這些黨員都能嚴格遵守紀律,保守黨的秘密,直到全國解放。局外人根本不知道水牛劉村曾有中共地下黨支部和地下秘密交通聯絡站。兩組織內部成員從未有人被捕過,也始終沒有和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沒有一個人暴露身份。轉移到這里的同志不少是外地人,他們在水牛劉村幾年間能夠安全,離不開群眾的掩護、保護、擁護。
一些老同志回憶說,水牛劉村“堅不可破”,成為當年殘酷斗爭中的一個奇跡。水牛劉黨支部真是一個紅色堡壘。
如今,紀念館里的革命文物和資料,全面展示、介紹了當年隱蔽戰線上驚心動魄的故事,回顧了早期黨支部成員為了黨的革命事業默默奉獻的崢嶸歲月。在這個小小紀念館里,參觀的人除了感受到濃濃的地下斗爭氣氛,就是滿滿的敬仰之情。在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水牛劉黨支部不愧于紅色堡壘這個光榮稱號!
傳承紅色基因 牢記初心使命
水牛劉黨支部最初創立者離開我們而去,但他們所希望看到的美好社會真實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斗轉星移,水牛劉村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煥發出勃勃生機,處處景色宜人、戶戶安居樂業。
劉永富領著記者參觀了紀念館里古色古香、帶頂的大床以及幾張椅子。他激動地說:“建國前,我家窮得一無所有,種的都是人家的地。我兄弟姊妹多,衣服都是補丁摞補丁,大的穿了小的接著穿。建國后,我家分了17畝地、一頭牛、一張老式帶頂大床和幾張椅子。現在,我把大床和椅子捐出來,目的就是讓后人憶苦思甜。只有跟著共產黨,生活才有盼頭。現在,群眾日子越來越美好,沒有理由不感恩共產黨……”肺腑之言,令人感慨。
劉振樂的女兒劉秀萍、劉秀榮2006年在懷念父親劉振樂的一篇文章中,深情地告白:“1966年,父親離開了我們。他走后,家里沒了勞動力干活,困難時黨和政府伸出溫暖之手,使我們生活有了著落。黨培養我們上了大學,參加工作,當了國家干部,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我們為黨工作,熱愛黨!我們是黨的女兒,對黨特別親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們的幸福。我們與黨有著特殊的感情……”字里行間,情真意切,催人淚下。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現在的水牛劉黨支部繼承了前輩光榮傳統,想方設法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為解決村民辦事難問題,水牛劉村設立了便民服務站,為村民提供代辦服務。為解決出行難問題,村里修建加寬了5000多米道路,安裝300多盞路燈,種植綠化樹木6000多棵……村里基本實現水清、路平、燈明、屋新、環境美、干群親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格局。村委會正對面就是產業扶貧車間,這是村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群眾的日子會越來越紅火!
回想過去,珍惜現在,憧憬未來。南頓鎮黨委委員馬瑞麗接受采訪時說:“建國前,水牛劉黨支部以其艱苦卓絕的努力,在南頓這塊沃土播撒革命火種,開辟出項城境內第一塊紅色區域,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南頓鎮為‘革命老區’。這既是對開辟這塊紅色區域革命者的告慰,也是對全體南頓人民的褒獎。”②5
【采訪札記】
在沒有硝煙的戰場,水牛劉黨支部的同志積極發動群眾,緊緊依靠群眾,掩護保護了一大批黨的同志,他們是真正的幕后英雄。黨支部最初的創立者,就是黨的初心記錄者、傳播者和堅守者,他們的故事為我們帶來一堂又一堂特殊的黨史課。
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復興夢想。作為后來人,應該感恩先輩,傳承紅色基因,時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人民利益為重,砥礪前行,書寫新時代更加壯麗的篇章。
圖一 :司峻,建立了項城第一個中共黨支部
圖二:水牛劉村光榮歷史永遠銘記
圖三:劉永富動情講述紅色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