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1-05-17
5月13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正式掛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如何看待該機構的成立,如何進一步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就此,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醫藥衛生政策專家胡穎廉作相關評論。
近日掛牌成立的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是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完成后專門組建的政府機構,其組建掛牌標志著我國公共衛生治理體系改革又邁出重要一步,對于優化我國公共衛生治理的組織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那么,下一步如何更好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首先是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有分析表明,此番國家疾控局整合了衛生健康委內設的疾病預防控制局、衛生應急辦公室以及直屬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健康監督中心等,將承擔制定傳染病防控政策等五大職能。這一做法是對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短板的針對性彌補和回應,抓住了改革重點,具有合理性。
在此基礎上,疾控機構職能將向全面維護和促進全人群健康轉變,將不同健康促進行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對待。例如,傳染病大流行不僅考驗疾控機構的監測預警、流行病學調查等專業防控能力,也對城鄉基層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的健康教育、社區首診、疑似病例報告等能力提出挑戰。因此,下一步可建立具有包容性的政策協調機制,將國家疾控局職能與同樣由衛生健康委負責的基層衛生、職業健康、食品安全標準、愛國衛生等職能有機融合,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
其次是推動醫防高效協同。所謂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協同,是指通過防治結合、聯防聯控和群防群治,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的過程。過去一些地方存在“重醫輕防”觀念,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有待整合。很多情況也表明,醫防協同需要持續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分級診療等制度建設。組建高規格的國家疾控局之后,我們需要借鑒有關經驗,從政策源頭提高“醫”和“防”之間的協調性。期待國家疾控局能夠立足專業融入大健康,通過整合人才培養、專業人員互派、完善雙向轉診等方式,讓醫防高效協同和無縫銜接。
再次是開啟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新篇章。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國的國際衛生合作援助生動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但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中國疾控中心的全球公共衛生中心工作人員不足20人,國際衛生合作援助的專業性也有待提高。建議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成立為契機,把中國參與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納入參與全球治理框架內,優化協同衛生、外交、商務、國際發展合作等部門工作,在創新治理工具、培養專業人才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胡穎廉)
[責任編輯:凡留威]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