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雖然這個節氣開始冰雪融化桃花開,但冷空氣依然活躍,晝夜溫差較大,公眾要注意保暖預防“倒春寒”。
雨水到,草木萌動-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中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勸。”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雨水不僅表征降雨的開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氣溫的升高。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節氣期間,太陽直射點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并漸漸向北挺進。與此同時,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并不甘示弱,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著較量。這時的大氣環流處于調整階段,中國各地的氣候特點,總的趨勢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溫暖過渡。雨水期間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北地區)“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一幅冬末春初的風景。這時冷暖空氣的交鋒,帶來的已經不是氣溫驟降、雪花飛舞,而是春風春雨的降臨。此時這一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已經升到0℃以上,甚至白天極端最高氣溫可達到20多℃,已經沒有了降雪的條件。按照四季的劃分標準:連續5天,每日日平均氣溫都在≥10℃-≤22℃時,春天便開始了。一般來說,這些地方真正意義上的"春天"要在3月下旬,也就是一個月以后的"春分"時節才能到來。但也有特殊的情況,如2004年的武漢在2月10日、長沙2月11日、南昌2月11日、南京2月13日就進入真正的春季了,時間足足提前了1個月。雨水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嚴寒多雪之時已過,下雨開始,雨量漸漸增多,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長,抓緊越冬作物田間管理,做好選種、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準備工作。
在雨水節氣的15天里,從“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意味著除了西北、東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仍處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許多地區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了由冬轉春的過渡,在春風雨水的催促下,廣大農村開始呈現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華南雙季早稻育秧已經開始,雨水季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生長及人們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農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門防寒防凍工作的同時,仍要注意個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一些易發病的流行。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華南繼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別是華南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墑,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
雨水 - 節氣養生
雨水時節,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天氣變化無常,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此時節,公眾要學會調控和駕馭好自己的情緒,科學應對來自生活及工作方面的壓力,保持心情愉快舒暢,并注意避免過度精神疲勞。
早晚較冷,常見口干舌燥現象,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在飲食調理上,建議公眾少吃酸食,多吃甜食,以養脾臟之氣。可食韭菜、香椿、百合、茼蒿、薺菜、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蜂蜜、大棗等。另外,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辛辣、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而傷肝損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