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千里 見習記者 田亞楠
“看,現在我們村的街道變寬了,到處干凈了。生活在這里真是舒心、高興,這么美的環境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2月28日,在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搬口辦事處賈寨行政村,69歲的村民賈長海說起村里環境的改變滔滔不絕。
沐著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的春風,如今的搬口辦事處,鄉村環境日新月異,正從一時美轉向持久美,從外在美轉向內在美。一幅美麗鄉村建設的生動圖景在這里徐徐展開。
精雕細琢 老村新貌
來到搬口辦事處賈寨行政村,村口的牌坊格外醒目。
牌坊高8米,寬16米,用花崗巖天然石砌成。中間是8米寬的正門,正門上方雕刻著飛龍,正門兩側的石柱上刻有楹聯,旁邊還有兩道小門。整個牌坊莊嚴肅穆、高大威武,像一位勇士,歡迎前來的客人。
進入村內,道路干凈整潔,綠樹迎風搖曳,路邊花磚鑲嵌,溝渠整治規范,處處散發著美的氣息,處處彌漫著濃濃的“鄉韻”……村里的街道上,保潔人員正在認真沖洗路面,要把道路打掃得一塵不染。
走進村民賈廣俊家中,只見院內干凈整潔,花花草草紅綠相間,客廳里整潔有序、溫馨自然。“現在村里的路修得好,綠化也好,家家的廁所都進行了改造,垃圾有專人處理,在村里轉轉,看哪都得勁兒。”賈廣俊高興地說,“我們農村如今也不比城里差了。”
如今的搬口辦事處,群眾生活安居樂業,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民收入節節上漲,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臭水溝變成了景觀河
在搬口辦事處梁寨行政村東邊的一條小河邊,村民張福沖正在用水桶打水。他興奮地對記者說:“這河水清澈見底,純天然水質,干凈衛生,又有營養,我用這水澆花,長得可好了。”
張福沖所說的這條小河叫黑劉溝,之前是一個死水坑,被垃圾填滿,一到雨季臭氣熏天。搬口辦事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指示精神,對這條水溝進行了徹底治理。首先,將溝內垃圾清理干凈,并切斷污染源,禁止污水排入。其次,進行底泥疏浚,將溝內淤泥全部清除,修建“結構化”護岸。最后,將兩端打通,分別連接附近的清水河和新運河。如此一來,一條死水溝變成了既能灌溉又能排澇的活水渠,也成了供村民游玩的景觀河。
像黑劉溝一樣,這種治理在搬口辦事處各村隨處可見。在賈寨村,搬口辦事處創造性地將鄉村振興政策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結合,將一處常年廢棄的水坑填平,對外招商引資,建立工廠,既帶來一定的租金收益,又為村民創造了就業崗位。
“五分錢”辦成了大事情
曾經,在搬口辦事處,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被總結為“政府干、群眾看”,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被調動起來。
如今,可不一樣了。
走在搬口辦事處梁寨行政村的道路上,你會發現以前路邊群眾自發圍起來開辟的“菜園子”不見了,道路兩邊一遇大風天氣塵土飛揚、漫天垃圾的景象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水泥路面和美觀的綠化環境。
“今年春節,咱村與往年可不一樣了,以前大路上都是車輪印和泥疙瘩,現在道路硬化了,車也有地方停了,這18塊錢可真辦了大事情,花得值啊!”梁寨村的梁大爺對記者說。
梁大爺嘴里的“18塊錢”,正是前一陣子村里實施的“五分錢工程”,就是以村小組為單位,向村民每人每天收取五分錢的衛生費,全年共18元,讓村民以主人翁的身份積極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工作中。
想法雖好,但執行起來卻是曲曲折折。區駐村工作隊員和辦事處的包村干部齊上陣,通過“一對一”結對4個村民小組組長,對村干部層層傳導壓力,通過廣泛宣傳、登門走訪,對不理解、不配合的群眾多次做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取得了絕大多數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美麗鄉村建設,農民是主體,只有發動群眾,才能變難為易,把好事辦得更好。”搬口辦事處黨委書記張旭介紹,近幾年,搬口辦事處集中力量,全力清理農村垃圾,尤其對垃圾池、路兩旁、河道溝渠等公共區域進行重點清理,建立垃圾回收站,統一回收轄區垃圾,并在垃圾處理過程中,對生活垃圾和生產垃圾進行不同方式處理,研究推行垃圾分類減量、資源化利用等處理方式,以此來減少垃圾收運壓力,降低環境污染。
同時,搬口辦事處還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經費列入年度預算,形成有人管、有經費、有制度、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態勢,努力把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成果鞏固好、維護好,確保問題不反彈。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