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千里 徐松 文/圖
“我們這個周麥系列一共有高產多抗小麥新品種49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周麥是全國種植小麥面積最廣的品種之一。”2月26日,在周口國家農高區創建核心區的鄲城縣高標準農田周麥36種植基地,周口現代農業研究院小麥所副所長王麗娜正在查看小麥長勢。
周口國家農高區位于周口東部鄲城縣境內,規劃面積118平方公里。
位于鄲城縣的周口現代農業研究院由周口市農業科學院與鄲城縣人民政府共建,是服務三農、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的開放式共享科研服務平臺。為了助力農高區創建,這里本著“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建共享、持續發展”的原則,發揮農科院科技人才、成果以及周口國家農高區的資源、政策等優勢,集聚了一群農高科專家、一批優良的設備,通過合作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將農科院的科技優勢轉化為鄲城縣的農業發展優勢,為周口國家農高區和鄲城縣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目前,該研究院現有人員82人,其中研究員9人、副研究員19人、工程師10人,下設兩室四所,分別是:綜合辦公室、小麥研究所、作物研究所、園藝研究所、資源環境研究所、農產品檢驗室。
記者在周口現代農業研究院實驗室看到,這里主要從事小麥、玉米、大豆、芝麻、花生、蔬菜等農產品的研究和土壤、肥料、農藥、農產品的檢測。排成一行的“瓶瓶罐罐”詮釋了周麥的成長歷程,他們針對小麥在不同階段育成的品種連續取得500公斤、600公斤、700公斤,甚至達到800公斤和850公斤的突破。代表品種分別是周麥9號、周麥18號、周麥22號、周麥27和周麥49號。小麥育種團隊被列為河南省超高產多抗小麥育種創新型科技團隊。
該研究院負責人謝付振告訴記者,在小麥中低產階段育種,以解決產量為主,讓大家吃飽肚子。培育出以周麥9號(豫麥21)為代表的5個小麥品種。其中周麥9號中低稈,畝產突破500公斤,為河南省乃至黃淮(南片)麥區中低產變中高產作出了突出貢獻。199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小麥高產階段育種,以產量為基礎解決抗倒、抗病等為主。培育出的周麥18號、周麥22號、周麥27號,產量突破700公斤。周麥18號和周麥22號均為國家黃淮南片主推小麥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近2億畝,分別在2013年和2018年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小麥超高育種階段,育成的周麥27號、周麥49號產量分別達到800公斤和850公斤水平。周麥27號最高畝產達821.7公斤,創國內百畝高產方記錄。周麥49號具有850公斤以上潛力,正在參加國家區域試驗。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截至2020年,已被國內172家育種單位應用育成審定小麥新品種415個,審定出的新品種推廣應用累計達6.6億畝,新增小麥40多億公斤,為國內小麥育種創新和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2020年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目前,小麥育種團隊正在積極準備材料,目標是沖擊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小麥,是這里的主角。現在小麥育種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的小麥團隊采用常規育種技術(加代技術、品質分析、病害鑒定技術)和先進的分子技術(標記選擇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相結合,圍繞小麥全產業鏈發展需求,服務周口國家農高區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謝付振說。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