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瑞才 實習生 王盈盈 文/圖
記者 李瑞才 實習生 王盈盈 文/圖
記者從2022年全市文明辦主任會議上了解到,我市今年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為基礎,以“能力作風建設年”為重要抓手,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持續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開展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村鎮、文明家庭“五大創建 ”活動,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使“全域創建”理念在三川大地、城鄉上下落地生根、遍地開花,綻放出文明的芬芳。
文明城市創建強壯“文明筋骨”
新一輪創建工作啟動以來,我市召開了高規格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推進會和工作調度會,把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上來。市領導靠前指揮,深入推進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堅持精準對照標準與突出地方特色并重、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水平提升并重、中心城區與城鄉一體并重,采取“屬地管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重心下移、全員參與”的網格化創建的工作方式,不斷提升新時代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不僅強健了城市樓群、建筑、道路等外在的“筋骨肉”,又塑造了秩序、精神、文化等內在的“精氣神”。各區、各單位壓實責任,扎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重點抓好基礎設施配套、人居環境、公共服務、社區管理等四個方面的改造提升,作為提高群眾滿意度的重要舉措,切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切的問題,通過重點項目和民生項目的實施,不斷推動城區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提檔升級,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走深走實。
文明單位創建疏通“文明肌理”
在新的一年里,我市將引導各級文明單位創新活動載體,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誠信建設專題教育、“我們的節日”等活動,常態開展“文明服務我出彩、群眾滿意在窗口”活動,提升窗口服務水平,樹立行業新風;健全文明單位屆期動態管理機制,加強指導各級文明單位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大力培育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文明單位,重點做好文明單位和非公單位結對幫創工作,促進非公文明單位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定期不定期召開文明單位創建工作經驗交流培訓會,推選一批宣傳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成效突出、示范引領作用強的文明單位,落實文明單位結對幫扶文明村鎮政策,扎實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幫扶活動。注重突出主題、強化指導,推進文明單位創建工作深入開展,著力提升文明單位創建實效。
文明校園創建點亮“文明靈魂”
2022年,我市將持續加強指導各級文明校園創建,常態化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實踐、“新時代好少年”評選和“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教育活動,深入開展清明祭英烈、向國旗敬禮、優秀童謠傳唱等系列活動,引導廣大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切實抓好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教育,扎實推進“童心向黨”教育實踐活動,認真抓好鄉村學校少年宮、青少年課外活動中心、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輔導站管理運行。注重價值引領、立德樹人,著力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和文明校園創建工作。
文明村鎮創建貫穿“文明中樞”
按照《文明村鎮測評體系》要求,我市今年還將持續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建立文明村鎮檔案,穩步擴大文明村鎮評選規模,實現鄉鎮創建縣級以上文明村鎮全覆蓋,縣級以上文明村動態占比達到60%以上;加大督導檢查力度,推動創建活動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全面推進文明村鎮創建上臺階。
通過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持續推動農村移風易俗,以出臺村規民約、建立“四會”、評選星級文明戶、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抓手,樹立文明鄉風,全市已實現村規民約和“四會”機構全覆蓋,有效遏制高價彩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扎實開展“鄉村光榮榜”評選推薦、“星級文明戶”認領活動,推動先進典型宣傳選樹活動常態化;注重明確導向、健全機制,著力激發文明村鎮創建的內生動力,積極營造全域創建、全民參與的生動局面。
文明家庭創建觸發“文明細胞”
以文明家庭創建活動為載體,以“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為著力點,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等活動,加強家庭文明建設,深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在城鄉基層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評選表彰和“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推動各地家風家教示范基地、家風家訓館建設。建立文明家庭激勵約束機制,發揮重點人群的引領帶動作用,大力宣傳文明家庭的先進事跡,為社會樹立標桿和導向。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帶頭做家庭美德的踐行者,著力推進家庭文明建設持續發展。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新時代展現新作為,新時代繪就新畫卷。2022年,我市將堅持以文明城市創建為引領,統籌協調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抓好全域創建工作深度融合、互促共進,切實增強城市現代化管理能力,促進城鄉環境持續改善,實現城鄉面貌大改變和城市形象大提升,切實讓群眾感知“文明溫度”,參與“文明實踐”,共享“文明成果”。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