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徐松 文/圖) “芒種忙,三兩場。”豫東諺語說的是芒種時節小麥迎來集中收獲。連日來,勤勞的137萬鄲城人民在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掀起了“三夏”搶收熱潮(如圖)。
國務院于今年4月19日批復同意我省建設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簡稱“周口國家農高區”)。這是我省獲批的首個國家農高區,位于鄲城縣,總面積118平方公里,以黃淮平原高質高效農業為主題,以小麥為主導產業。
“平均畝穗數41.5萬穗,穗粒數46.3粒,千粒重按常年平均值46.2克計算,乘以0.85系數,測產結果為平均畝產754.6公斤。”5月28日,在周口國家農高區鄲城縣胡集鄉的“河南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高產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國審周麥36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千畝方麥田內,周口市植保站站長、農技推廣研究員張東良和專家組隨機抽取5個測產點,對每個點的畝穗數、穗粒數進行了精確測算。
該縣種植大戶蓋會章在高標準農田流轉種植2600畝小麥,受去年秋汛影響播種偏晚,年前苗情偏弱,開春以來通過落實科技壯苗行動,加強水肥病蟲草害管理,小麥苗情轉化明顯。蓋會章說:“產量測的是754.6公斤,可以說自從我種地以來,還沒見過這么高的產量。這樣算下來,我今年收300萬斤應該沒問題,平均一畝地增長二三百斤。因為我們和周園種業合作,一斤麥給我們多增加了1毛5分錢,300萬斤下來可以增加45萬元收入。這對我們種糧的來說非常高興,以后我們要多種糧、多種優質糧、多繁育種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
據悉,鄲城今年全縣種植小麥146萬余畝,長勢良好,收割進展順利。特別是該縣近年來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2019年至2020年,共投入3.86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21.5萬畝,項目建設以灌溉與排水工程、農田輸配電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為重點,綜合配套農業物聯網管理系統、物聯網植保系統、智能灌溉系統,實現了種田智能化、智慧化。“十四五”期間,鄲城縣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43萬畝,助力周口國家農高區建設,彰顯了全國產糧大縣的責任與擔當。
針對去年播種期晚的實際情況,該縣在開春以來針對小麥苗情、墑情和病蟲草害發生等特點,在河南農業大學專家教授團隊的指導下,組織全縣100多名農技專家、200多個種植大戶分赴19個鄉鎮,通過示范帶動和現場培訓會等形式,向農民講解科學田管知識,促進抗旱防蟲、控旺轉壯;累計投入2826萬元進行“一噴三防”,進行了以預防赤霉病為主的小麥病蟲害防治,實現了全縣146萬畝小麥全覆蓋。
“周口國家農高區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智慧化種田、科學化管理,通過農技推廣補助項目,主推多項實用技術,從品種優選到收獲減損,覆蓋生產全過程,有效提升了糧食生產能力和農業發展質量。眼下,我們正提供有效服務,全力組織收割,確保小麥顆粒歸倉,取得單產和總產雙豐收。”鄲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柴建振說。②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