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收大戰”拉開大幕
□記者 張猛 文/圖
5月31日,晴天,西華縣遲營鎮順河村。
“下了幾天雨,眼下收割機還沒法進地!”一大早,當看到太陽出來了,十多名村民來到地頭,談論著如何搶收麥子。
站在一旁的西華縣農機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孫新領彎腰伸手揪掉一個麥穗,在手心揉掉麥殼,吹掉麥糠,又用右腳尖使勁踩了踩濕漉漉的田地,接過村民的話茬說:“現在麥子已經熟了,大家別擔心。地濕不怕,咱們有履帶式收割機。”
話音剛落,五臺履帶式收割機從遠處轟鳴著駛來,村民拍手叫好。“大家看看,誰家開個頭,來個第一鐮。”孫新領提高嗓門。
“這塊地就是俺家的,我剛才看了,已經熟透了,先收俺的吧。”一位村民擺著手說。
8時許,隨著一陣轟鳴聲,一臺履帶式收割機下地進行收割作業,標志著西華縣103萬畝小麥正式開鐮收割。
機收現場,履帶式收割機下地作業輕松自如,第一戶村民的幾畝麥子20多分鐘就收割完畢。一位村民說:“這可解決了農民的大難題!”村民們圍著收割機出倉口查看今年的收成。“產量不會降,就是今年的麥子有點潮。”另一位村民說。
如何最大限度降低陰雨天氣對小麥造成的損失? 西華縣委、縣政府提前做好準備,多次召開“三夏”生產工作調度會議,要求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三夏”生產各項工作,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聚焦田間管理、農資保障、農機調度、搶收搶種等重點工作,進一步加強工作統籌,強化部門協調配合,結合各自工作職責,抓好落實。
麥熟一晌,貴在爭搶。這是一場與農時賽跑的硬仗!作為麥收工作的主力軍,農業機械直接影響麥收效率。按照西華縣委、縣政府安排部署,該縣農機中心早謀劃、早行動,精準施策,多措并舉,確保小麥及時收獲、應收盡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如何確保農業機械高效運轉是夏收工作的重中之重。西華縣農機中心在組織好本地3300多臺收割機的基礎上,與河北磁縣、山東單縣等地密切聯系,搞好內引外援,引進收割機械500臺,其中履帶式收割機200臺。該中心將全縣劃分成9個麥收戰區,并組建9個微信群,將轄區內所有農機手和鄉、村兩級有關分管干部拉入微信群,及時發布氣象信息、作業信息,引導作業機械有序流動。此外,該中心還組建了9個小分隊、4支農機服務隊,做好機械調配工作,并為農機手提供技術保障,確保成熟一塊、搶收一塊、播種一塊。
與此同時,西華還對全縣糧食烘干設備進行摸底調查、登記造冊,要求各烘干站點調試好機械,確保用得上、用得好,全力以赴做好濕糧烘干工作,盡最大努力減少因小麥霉變帶來的影響和損失。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縣共有糧食烘干設備61臺,日處理能力達到7000噸以上。
“按照目前我縣農機數量,如果不下雨,5天之內完成全縣103萬畝小麥機收任務不成問題。”孫新領信心十足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