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付永奇)“要切實做到‘種子下地、管字上馬’,確保秋作物苗齊苗勻苗壯,為秋季豐產豐收打下基礎!”“三夏”時節,天氣炎熱。三川大地上,農民搶抓農時開展夏耕、夏種、夏管,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在太康縣高朗鄉一片農田內,市動植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賈廷偉扒開濕潤的土壤,邊仔細查看破土而出的玉米幼苗,邊叮囑身邊的村民。
麥收期間,我市普降中到大雨,各地墑情較好。為積極推廣科技增糧,市縣農業農村部門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選種,適墑適期播種,推廣合理密植、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等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提高播種質量,打好豐產高產基礎。
我市秋糧生產占全年糧食總產的四成以上,關系全年糧食生產目標實現和農民收入。今年,各地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持續不懈抓好夏種夏管,動員群眾多種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擴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做到應種盡種、能種盡種,力爭秋糧播種面積穩定在960萬畝以上,大豆播種面積穩定在113萬畝以上。
“為落實糧食高產關鍵技術,我市推廣了玉米、大豆、紅薯等秋作物高產高效種植模式。”賈廷偉說,在玉米種植上,我市選用高產穩產、耐密抗倒、多抗廣適的適宜機械化作業的玉米優良品種,抓好玉米密度、整齊度、結實度、成熟度等“四度”的落實,以及免耕機械精播、種肥同播等關鍵技術環節,推進秋糧高質量發展。選用適應性好、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大豆品種,實行免耕播種,合理密植,綜合防治以點蜂緣蝽為主的刺吸式昆蟲,科學化學調控,保花增莢,力爭高產高效生產。以穩面積、增單產、提品質、增效益為目標,大力發展優質加工用淀粉型甘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度種植特色鮮食型甘薯,推廣優質甘薯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甘薯輕簡化栽培技術和甘薯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等技術模式,促進我市甘薯生產水平提升。
今年,我市還實施秋糧單產提升行動,創建“噸糧田”和“噸半糧”優勢區。項城市建設不低于2萬畝核心示范區,帶動示范達到10萬畝以上;商水縣建設10萬畝核心示范區,帶動示范達到50萬畝以上,力爭畝產比當地平均水平高10%以上。其他縣(市、區)重點推廣大豆大壟密植、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花生起壟種植、秋糧“一噴多促”等關鍵技術,依托各地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創建“噸糧田”“噸半糧”優勢區,打造千畝高產區和萬畝示范區。同時,我市各地落實好中央和省級財政補貼政策,加快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工作推進,指導農民定好種植模式、選好適宜品種、做好機具改裝,確保種植任務圓滿完成。
“大家要在病蟲害防控、科學施肥等方面狠下功夫,為秋糧豐收打好基礎。”6月14日,在淮陽區曹河鄉原種場指導農民開展玉米密植的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長陳國立對幾個前來觀摩的種糧大戶說。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