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李艷華
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周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特色鮮明。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提升周口文化軟實力,奮力開創周口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
在加強文物保護中賡續歷史文脈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和載體,是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依托。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周口是文化資源大市,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周口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周口有不可移動文物3880多處,淮陽太昊陵廟、鹿邑太清宮遺址、周口關帝廟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時莊遺址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
近年來,我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精心打造“考古周口”“典籍周口”等文化活動,文化研究闡釋縱深推進,文化根脈保護漸成體系。要切實扛牢守護歷史文脈的重大責任,積極推動伏羲文化、老子文化、陳楚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闡釋文物遺產中蘊藏的周口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加大淮陽、太康區域夏代遺址群落考古發掘力度,加快打造以淮陽古城、龍湖、平糧臺古城遺址、時莊遺址等為支撐的歷史文化核心展示區,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夏文化研究作出周口貢獻。要加強紅色遺址、革命文物的保護工作,進一步挖掘整理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好建設好周口紅色文化基地,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要處理好城市有機更新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堅持以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抓手,扎實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活化利用,讓文脈生生不息,讓城市留下記憶。
在堅持守正創新中推動文化出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從遠古到現當代,周口文脈綿延,周口文人燦若星辰,周口經典傳承不絕。這片土地孕育了伏羲文化、老子文化、陳楚文化、農耕文化、漕運文化等豐厚文化資源。《道德經》《詩經·陳風》《千字文》等經典作品,穿越歷史煙云,仍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芒。從2023年中國雜技春晚“花”開周口到首屆河南周口伏羲書展“書香”氤氳,從榮獲中國“文學之鄉”稱號到舉辦中國雜技產業發展論壇,周口文化煥發出新氣象,不斷出新出彩出圈。
堅持守正創新,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文化創新中勇立潮頭,講好周口故事,傳播周口聲音,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周口兒女責無旁貸。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結合正在開展的主題教育,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心鑄魂,扛牢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好意識形態領域主動仗,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要持續辦好“典籍周口”“書香周口”“誠信周口”等文化活動,舉辦高規格論壇、講座、書展,大力弘揚越調、太康道情等戲曲文化,全力保護傳承泥泥狗、余家雜技、老子祭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實施文藝精品戰略,壯大“周口作家群”,做優周口戲劇、書畫、雜技,推出更多彰顯時代風貌、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藝精品。要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統籌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進社區、進農村,持續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斷滿足群眾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推進文旅融合中擦亮文化標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近年來,我市始終把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作為擦亮“道德名城、魅力周口”文化標識的主要抓手。
文旅文創,“文”字當頭,優質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內核始終是文旅文創融合發展的要義所在。周口雖然有豐厚的文化“家底”,但文化品牌的塑造不能全面開花,要突出自身特色和亮點,放大文化優勢,打造自身獨有的文化IP,并通過全媒體平臺和傳播渠道,提升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
傳承文化基因可看可賞,樹立文化自信可品可思,周口正積極融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塑造,聚力打造展現中國精神、彰顯周口風韻的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要以淮陽入選全省首批“文旅消費示范區”為契機,持續提升羲皇故都朝祖會、周口荷花節等節慶活動影響力;深度挖掘老子文化底蘊,系統謀劃,科學規劃,打造老子文化產業園;依托周口雜技文化產業園和周口野生動物世界,擦亮“周口雜技之鄉”文旅名片。要打造精品旅游線路,依托太昊陵、關帝廟、太清宮、建業運河古鎮等景區景點,吉鴻昌紀念館、杜崗會師紀念地、黃泛區農場場史館等紅色資源,沙潁河生態文化休閑旅游帶等生態資源,推動文旅項目從“點上開花”到“串珠成鏈”。要豐富業態體驗,打造 “旅游+”新模式,深化創意創新,強化數智賦能,創新沉浸式、互動式文旅融合新業態、新場景,發展全鏈條文創產業,提升“吃住行游購娛”服務品質,實現文化傳承和促進消費的同頻共振。
(作者單位:周口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