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華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發展、經濟結構、分配方式等都處在一個穩步變革的時期。農村發展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解決“三農”問題也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深謀遠慮和深入思考。我們要深刻認識農業是基礎產業,發展好現代農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正在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當然,時下農村還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外出務工、自主創業等方式,農民增加了經濟收入、提升了整體素質。但是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農民外出務工的環境也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用工大幅度減少;另一方面,勞務輸出的減少造成農村勞動力結構性閑置。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對家庭養老等問題產生了重要影響。農村出現老無所養、少無所教、家庭結構不穩定等現象;空心村,無人戶及老弱病殘人員無人看護監管問題顯現;村級幼兒園入園率低,造成醫療資源、教育資源的浪費;致富能人大多外出,造成農村產業規模偏小,村集體經濟整體薄弱。
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強化農業主導地位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就在于打通土地、產業和社保三個關鍵環節。其一是土地。土地是農業的根本,也是農民的生活資本。目前,農村土地過于分散化、碎片化,種植無規模,嚴重影響機械化耕種、管理,不符合智慧農業種植的要求。分散式種植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利用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水電溝渠等基礎條件的改造升級。要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提高規模化種植效益,持續擴大產業規模,增強抗風險能力,節約生產成本,增加土地產值。其二是產業。只有發展好集體產業,讓更多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才能解決農村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產業發展了,村民務工方便了,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才能有更好的經濟收入。要積極引導成功人士返鄉創業,讓人才回歸、資金回流、技術回村。要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農業資源等資源優勢,把鄉村資源轉化為致富產業。其三是社會保障。時下仍有部分農民在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一些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促進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取得決定性成就,并積累了豐富經驗,為解決農村深層次發展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新的明確要求。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制約農村發展的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新時代的農村事業將成為朝陽事業,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出新出彩。
(作者單位:周口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