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亞楠
“家鄉的變化實在太大,大到我都不敢認了!”5月16日,返鄉休假的鄲城縣胡集鄉村民王謹德來到自家的地里,看著一塊塊麥田像地毯一樣鋪向天邊,他感到非常震撼?!澳憧茨且慌排耪R的排澇溝渠,一行行鋪設完畢的地埋滴灌管道,沒想到種地也有了科技范?!彼f。
王謹德今年28歲,在南京上大學,畢業后留在當地工作。多年不下地的他,記憶中種地還是原來的樣子?!靶r候我和父親一起澆過地,1人1天累死累活只能澆5畝地。想不到現在通過智慧農業控制APP程序,1臺中心支軸式噴灌設備10小時能澆400多畝地?!彼锌?。
田成方、路成網、林成行、溝相通、渠相連……距離麥收不足10日,田間的中心支軸式噴灌等智能機械設備將見證今年的夏糧大豐收。據了解,位于鄲城縣的河南周口國家農高區采用高規格設計、智慧化管理,按照“六化”“六統一”及“田、土、林、路、水、電、技、氣、管”九字建設標準,科學設計、精準施工。僅澆灌模式就有7種,即中心支軸式、平移式、固定式、卷盤式、伸縮式、管灌式、滴灌式。
“聽父親說,由中科院設計實施的大數據物聯網,能自動防治病蟲害、自動檢測土地地力缺項、自動提醒氮磷鉀缺失,還有無人機收種管,無需上人工,咱們農民也用上高科技了,簡直讓人不敢相信。”王謹德說。
同樣的場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家鄉的變化讓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我相信我的選擇不會錯?!苯衲?2歲的張攀是鄲城縣城關鎮人,與許多同齡人不同,他沒有選擇外出打工,而是選擇當農民。他說:“我種了將近10年的地,親眼看到各種科技元素融入土地,現在種地不再拼體力,而是拼智力。我在農高區流轉管理土地1000多畝,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機械化作業,2個人就能輕松管理。”
有了科技加持,農業也能變得更美好。鄲城縣以高科技賦能農高區建設,圍繞小麥產業創新發展引領區、黃淮平原高效農業示范區、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典范區、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區、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四區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強化科技創新,扛穩糧食安全重任,高質量推進農高區建設,努力為我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市打下堅實基礎。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