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永劍 任富強 金月全
扶溝縣白潭鎮丁家村,是一個只有兩個村民組,一根煙工夫就能在村里轉一圈的小村子。
9月7日,丁家村黨支部書記丁紹東面對電腦顯示屏,手指著《在外人士一覽表》說:“丁家村有120戶、590多口人,出了35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10名。”一旁的村干部王中軍豪氣地對記者說:“本科生在我們村有百十個。家里沒有個讀書娃,說話都不硬氣。”
“前兩天丁家村倆考上研究生的學生去學校報到的事,讓鄰村人十分羨慕。” 該村駐村干部王化同樂呵呵地說。
村民丁群禮的兒子是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女兒在深圳大學讀碩士。他家門楣上“博士之家·中國科學院”的金屬標牌十分耀眼。
下午5時,戴著眼鏡的丁群禮穿著印有“香港中文大學”的文化衫,手持書本《為心靈插上理想的翅膀》,開門迎接記者。
丁群禮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高中生,因家貧輟學,后在村小學任教23年。他說,此生最大的痛就是沒有接受高等教育。他就把未圓的夢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不管吃多少苦也要供孩子讀大學。
“孩子的學費都是東拼西湊來的,那段日子是跪著走的。”年愈六旬的他談及辛酸往事,唏噓不已,“現在好了,孩子爭氣,日子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腰桿硬了,挺著走。”
該村第一個女博士是郝美蓮的女兒。今年66歲的郝美蓮幸福感滿滿。她的三個閨女,一個博士、兩個本科。“過去,孩子30塊錢的學費我都得去借。秋莊稼賣了還賬,過年沒錢就貸款。我和老伴為了多賣幾塊錢供孩子讀書,就把西瓜從扶溝拉到許昌賣,一天一趟。閨女上大學的時候做兩份家教……”
“現在和那時候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郝美蓮向記者“炫耀”閨女給她買的新款OPPO手機。
今年78歲的丁金風從教39年,教育了丁家村三代人,是丁家村“知識改變命運”的見證者。
他說,40多年前,村民掙錢的路子不多。村里為了支持教育,對考上學的學生分一畝地以資學費。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村里就放一場電影慶賀,村干部還集體到其家中賀喜。這是當時最大的禮節。
村民丁全德的閨女是在讀研究生,兒子讀本科,家庭處于爬坡邁坎階段。他說:“全部的心思就是供學生上學,其他啥都不講。”
現在村民談論的話題是誰家的孩子考上了高中、成績咋樣,怎樣體面地幫助家庭困難的村民供養孩子讀書……沒有人關注誰家準備翻蓋房,誰家購買了小汽車。
鄉賢丁群禮說,村里正聯合在外已經站穩腳跟的人員成立“勵志基金會”,以資助困難家庭學子、表彰考上大學的學子。
丁家村在外子弟,不僅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更不忘反哺家鄉,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和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村里硬化五條主街道、安裝路燈和健身器材、綠化美化……都是由他們捐款完成的。為了讓村里的孩子快速提高成績,村里正在讀研究生的學生還和初中、高中學生結成“1+1”幫扶對子。
現在丁家村有“四不比”:不比錢包比書包、不比窮富比孝順、不比樓房比學問、不比闊氣比志氣。
家家有學生,處處正能量。走進丁家村,爽爽秋日里在農家嘮嗑,那叫一個舒心。
“窮讀書而富、富讀書而貴”。村內墻上的標語是答案,更是動力。①7
采訪札記:
《禮記·儒行》中有句話: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意謂多財不為富,博學多識為富。
教師節來臨之際,記者慕名去丁家村采訪,感受這個家家不比多積比多文的“博士村”。
丁家村離縣城較遠,但古有學風。村室旁邊的小學以前是中學,幾十年來像一泓清泉滋潤著附近學子。不甘過苦日子的村民書寫著知識改變命運的酸甜文章。
村小博士多。村里走出的10名博士如今已是國家棟梁,成為當地學子榜樣。村民重教育、輕聚財的好風尚也激勵著更多的年輕人追求卓越,實現人生價值。榜樣力量,對推動當地教育事業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