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亞楠
秋收工作接近尾聲,如何處理大量農作物秸稈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據統計,2024年秋季,全市農作物約產生秸稈671萬噸,通過“五化”綜合利用約623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4%。這一數據不僅彰顯了我市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的顯著成效,更為我們探索綠色發展之路提供了寶貴啟示。
俗話說,觀念一新,遍地黃金。廢舊物資“渾身是寶”,進行有效回收利用相當于開發“第二礦山”。商水豫天新能源將玉米秸稈加工成天然氣和肥料,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周口騰鑫建材有限公司將鋼廠煉鋼時產生的廢渣通過物理加工,研磨成微粉用于建筑行業,既解決了鋼廠廢渣占地問題,又創造了價值。鹿邑縣一村莊將羊毛邊角尾料“變廢為寶”制作化妝刷,年產值達到2億元以上……曾經,那些被視為“生態包袱”的工業廢料、農業廢棄物等,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逐漸轉化為寶貴的“綠色財富”。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綠色發展、循環利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要素。“變廢為寶”的背后,是我市實施綠色低碳轉型戰略的有力行動。近年來,我市先后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對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力度,同時也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資金和政策保障。企業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將廢棄物轉化為有市場價值的產品,為我市綠色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可以看到,“生態包袱”變為“綠色財富”,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收益,更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繼續加大對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讓更多的“生態包袱”轉化為“綠色財富”,推動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高居民生活品質。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