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杰 張格
好的文學凝聚著時代的氣質,滋養著一代代人的心靈。
近一年來,一批批文學作品在鄉土根脈中汲取營養、在民族交融中展現風采、在網絡浪潮中引領創新,用真誠的筆觸凝聚起磅礴力量,繪就文學與時代交相輝映的生動畫卷。
山鄉巨變展新篇
湖南益陽清溪村,“中國文學之鄉”6個字格外醒目,這里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家鄉。20世紀50年代,作家周立波從北京回到故鄉清溪村,寫下著名長篇小說《山鄉巨變》。
2022年,中國作家協會在益陽啟動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并邀請一大批作家走進清溪村,借此鼓勵他們深入鄉村振興的火熱現場,記錄真切寶貴的時代經驗,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文學創作者循著周立波等文學前輩的足跡,主動走進田間地頭“做人民的學生”,與村民們嘮家常、串“親戚”、交朋友,傾情投入新時代農業農村題材文學創作。
今年以來,《花燈調》《蘋果紅了》《東山坳》等一批飽含時代氣象的文學精品接續涌現,多角度展現出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截至目前,“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入選作品和選題29部,正式出版13部。其中,既有名家新作,也有青年力作,為新時代文學提高藝術品質樹立起標桿。
如今,“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寫出好作品”已成為當代作家的共識。今年2月,入選計劃的長篇小說《草木志》正式出版,該作聚焦新時代東北鄉村全面振興,從小切口展現了我國鄉村現代化發展的成就。
與此同時,傳播技術的迭代升級,也不斷拓展著文學作品與讀者相遇的方式。借助各地作協、出版社的“破圈”努力,今年3月出版的《霍林河的女人》等作品還以有聲書、文學節目、影視版權開發等方式,實現作品“跨界生長”。
一批批優秀現實主義力作從華夏大地上“長”起來,用沾泥土帶露珠、飽含深邃哲思與浪漫詩意的文字,潤澤著廣大鄉土。
民族文學筑同心
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頒獎典禮11月在廣西南寧舉行,25部作品、5位譯者獲此殊榮。從遼遠開闊的戈壁到風雪交加的高原,再到煙雨彌漫的漓江,這些民族文學作品反映了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自覺。
盤文波的小說《煙雨漫漓江》以巡山開篇,在“春柳綠”“水流夏”“風動秋”“冬日暖”的四季流轉中,寫出漓江兒女對生態家園的用心保護;馬金蓮的小說《親愛的人們》融合個人奮斗史、家庭命運史、易地扶貧搬遷的鄉鎮變遷史、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發展史,以富有地方文化詩意的筆觸展開一幅遼闊的西北風情畫卷……以其貼近時代生活的現實感,受到讀者關注。
各民族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近一年來,民族文學作家敏銳捕捉到了這一壯麗的歷史進程與精神圖景。
金戈的長詩《椰島雄鷹》以抗戰時期黎族的全國戰斗英雄陳理文為主人公,歌頌愛國主義精神。馬文秀的詩集《三江源記》于今年6月出版,表現了中華文化對和諧共生的普遍追求。此外,朝顏的非遺主題散文集《古陂的舞者》、王熠的小說《敦煌:千年飛天舞》等一批作品陸續涌現,書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的生活與夢想。
網絡文學立潮頭
作為借助互聯網創作和傳播的文學形態,網絡文學以別開生面、繁茂發展之姿,豐富了新時代生機勃勃的“文學版圖”,為中國文學注入新鮮力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今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網絡文學用戶數達5.37億,網文閱讀市場規模已突破400億元。
告別自主生長時期,中國網絡文學已步入了有序發展、融合發展的新階段,朝著主流化、精品化方向加速發展。
甘海晶(麥蘇)創作的網絡小說《陶三圓的春夏秋冬》聚焦河南嵩山腳下桃源村的變化,講述三代村民接力脫貧致富的故事,日前和另外兩部網文作品一道,入選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名單。
從2011年起,“80后”網絡文學作家袁野開始以筆名“愛潛水的烏賊”在網上發表小說。他的代表作被翻譯成英語、泰語等多國語言,作品海外閱讀量約5000萬。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網絡文學作品揚帆出海,吸引大批海外讀者訂閱。今年11月,又有10部中國網文作品入藏大英圖書館,網文“出海”打開了“讀懂中國”新窗口。
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步伐正在加速,并成為世界性文化現象。中國作家協會今年發布的《2023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2023年網絡文學海外市場規模超40億元,海外活躍用戶總數近2億人。
從厚重文化中汲取滋養,于產業升級中守正創新,網絡文學之花燦爛綻放,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名片。(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