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周口“校園餐”管理密鑰
□記者 王偉宏 朱東一 田亞楠
實習生 萬浩冉 文/圖
陶行知曾言:“辦學校是要從廚房、飯廳辦起的。”校園食品安全不僅是學生健康的基石,更是教育的重要起點。在周口,“校園餐”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我市將“校園餐”食品安全作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通過創新管理模式、強化科技賦能、完善監督機制,構建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鏈條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當“明廚亮灶”的鏡頭對準食堂后廚,當食材檔案的“身份證”掃出田間到餐桌的旅程,當智慧平臺的“千里眼”鎖定每一筆資金流向時——周口正用“互聯網+明廚亮灶”編織一張“舌尖安全網”。2025年3月13日,一場聚焦“校園餐”安全的現場會在扶溝縣拉開帷幕,通過實地觀摩、交流經驗、專題部署,對“校園餐”進行探索與創新,著力打造“校園餐”高質量管理周口模式。
那么,我市的“校園餐”管理有哪些特點?成效如何?帶著疑問,記者走訪我市多所學校,進行實地采訪。
“明廚亮灶”映“云端” 守護學生每一餐
2025年3月6日一大早,沈丘縣第一初級中學的食堂后廚一片繁忙景象。智能攝像頭如“天眼”般將食堂后廚工作人員清洗、烹飪的每個細節實時傳向“云端”。此刻,千里之外的周口市教育體育監管終端屏幕上,顯示著周口市2000多所學校食堂后廚的實時影像。
這方寸之間的“明察秋毫”,源自“互聯網+明廚亮灶”工程的全面鋪展。周口市教育體育局安全科科長吳文濤告訴記者,目前,我市每一個學校的食堂都裝有多個攝像頭,將食堂后廚的操作過程實時直播。學生家長可以通過公安系統“雪亮工程”、周口市教育體育局官方網站、周口數字校園安全監管平臺,隨時查看學校食堂后廚動態。
目前,我市所有學校食堂后廚“互聯網+明廚亮灶”實現全覆蓋、在線率兩個100%。這意味著,我市所有學校食堂后廚運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到透明化、可視化,時刻接受社會監督。
“開通直播讓學校食堂后廚變得更加透明,這是我們對食品安全自信的表現。”沈丘縣第一初級中學黨總支書記李莉表示,唯有坦誠相見,才能贏得信任。從2025年開始,該校每一頓餐食的準備過程,都精心制作成了短視頻,并即時分享至家長群中,讓家長親眼見證學生在校安全用餐。
周口市第一高級中學西食堂的負責人韓錦舉從事校園餐飲工作十多年。對于學校食堂推進實施“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工作帶來的變化,他用一個“嚴”字概括得淋漓盡致。食堂后廚工作人員的每一項操作,從食材清洗、切配到烹飪、裝盤,都必須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標準執行;食堂后廚的環境衛生標準大幅提升,實時清潔打掃,確保無死角、無隱患;食材的采購、儲存和使用都受到嚴格監管,所有食材必須來源清晰、票據齊全分類儲存,確保食材的新鮮度和安全性;食堂后廚工作人員的健康狀況和操作過程被納入實時監控范圍。
該校食堂大廳內,公示欄貼滿各種食品安全證件及相關操作規章制度。食堂大廳環境寬敞明亮,電子監控顯示屏引人注目。攝像頭有AI行為識別技術,當食堂后廚工作人員出現違規操作時,系統會立即觸發語音提醒,及時糾正不規范行為。
“讓‘云監督’更好守護‘校園餐’,就是要將‘互聯網+明廚亮灶’的監督效能發揮到極致。”周口市教育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褚嚴明表示,“全方位透明、全天候‘云監督’,不僅讓‘校園餐’每一個環節都暴露在陽光下,更讓學生及家長對‘校園餐’的信任感倍增。這是邁入數字時代后,智慧監管手段的全面升級,對于‘校園餐’,就該配置最嚴格的監管,用科技的力量守護每一份餐食的安全。”
平臺“智管”更精細 美味健康全呈現
“這些大蝦是特意為學生準備的,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分到四五只。”2025年3月5日,扶溝縣第三初級中學校長宋彥龍告訴記者,除了大蝦,孜然羊肉、牛肉胡辣湯、大盤雞等菜品都是學生餐桌上的“常客”。
如何保障學生吃得好?扶溝縣用一條“硬規定”給出了答案:學校必須保證不低于學生餐費總額的65%用于食堂采購原材料。
只要伙食費都實實在在用在了餐飲上,學生自然能吃得好、吃得健康。在這條規定的保障下,扶溝縣每一所學校食堂的餐桌上,新鮮蔬菜、優質肉類等食材成為“主角”。
“為了實現對這一比例的把控,我們對‘財務共管系統’進行創新,徹底改變以往學校餐費管理的模式。”扶溝縣教育體育局局長萬紅宇說,學生餐費通過銀行繳費小程序直接繳納至共管賬戶,資金支出由供應商、學校、縣教育體育局、銀行四方共同核對確認,最終由多方監管的教育餐飲清算中心支付。這一舉措不僅有效防范了廉政風險,更確保了每一分錢都能用在實處。
制度已然確立,那么如何確保采購環節的透明與真實?答案就藏在“智能收貨系統”的科技力量中。智能化稱重設備如同一位嚴謹的“守門員”,每一種食材都被精準記錄,數據實時上傳至平臺,與陽光采購系統無縫對接。驗收完成后,系統自動生成電子簽收單,訂單、配送單、收貨單、結算單“四單合一”,形成一個完整的數據閉環。各個環節均實現數字化運行,從農田到餐桌,每一斤食材的來源清晰可溯;從采購到結算,每一分錢的流向透明可見。
扶溝縣每一所學校的大門口,都貼著一張大大的二維碼,它如同一座無形的橋梁,將家長、學生與“校園餐”緊密連接,只需用手機輕輕一掃,學校的“陽光公示平臺”便躍然屏上,“校園餐”的每一個細節——從食材采購到烹飪過程,從每日食譜到資金流向等都清晰可見,真正實現了“陽光下的每一餐”。
“自從孩子來這里上學,周末回家都不饞紅燒肉了。每天15元的餐費,頓頓有肉吃、周周有大餐,孩子非常滿意。”學生家長李景麗欣慰地說,“食品安全是家長最關注的。在這里,食品安全是看得見的。”
這得益于扶溝縣智慧教育2.0平臺的加持,食材采購等數據隨時可查,AI智能分析營養及安全性,時刻守護著學生“舌尖上的安全”。食堂后廚工作人員每日進行健康自檢,數據同步上傳平臺,確保每一位接觸食材的工作人員身體狀況都符合健康標準。
盡管扶溝縣的智慧餐飲管理模式實施未滿3年,卻實實在在取得了顯著成效:食品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學校食堂及配送環節的違規操作得以杜絕,后廚環境與加工流程得到極大改善;資金流向透明化,采購流程更加規范;師生和家長的滿意度顯著提升。
“五餐”監管全鏈條 家校共育譜新篇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當《禮記·大學》的智慧照進學校食堂,膳食委員會的家長化身為現代版“膳夫”,實施監督之道。2025年3月5日,周口實驗學校兩名學生家長走進該校食堂后廚,看食材、查票據、品菜肴,任務只有一個——“找茬”。
孩子在校是否吃得好、吃得健康?這是每一位家長最牽掛的問題。為了打消家長的疑慮,周口實驗學校成立了由學生家長代表組成的膳食委員會。為了當好校園餐飲安全的“守護者”,學生家長不定期開展突擊檢查,從食材新鮮度到食堂后廚環境衛生,從操作規范到菜品質量,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他們全程參與學校食堂管理制度建設、食品安全監管、早中晚餐詢價和餐食質量改善等工作,真正實現了“零距離”監督。
“以前總擔心孩子在學校吃不好,現在我能親自參與監督,心里踏實多了。”家長李敏認為,這種多方監督的方式,不僅讓她對校園餐飲更加信任,也推動了學校食堂后廚管理不斷優化。
近年來,我市全面實行“五餐”監管機制(即廚師試餐、校長陪餐、師生同餐、學生評餐、家長監餐),為校園餐飲安全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線。每季度至少開展一次滿意度測評活動,加強對供餐企業、供貨商、管理人員的評價監督,連續兩次滿意度低于80%的,實行退出機制,確保服務質量不打折扣。這一機制的實施,不僅能夠及時監測到學校食堂運營中的問題,還能迅速響應、高效解決。
“我們學校每班安排兩名老師與學生一起就餐,校領導班子成員每天也會派出兩人輪流陪餐,共同監督學校餐飲質量。”周口實驗學校校長李冠華說,“之前,有學生反映食堂的菜不夠吃。為此,我們特意調整了陪餐時間,等到學生用餐接近尾聲時才去就餐。結果發現,問題出在就餐高峰期,一些受歡迎的菜品消耗過快,廚師來不及補充,才造成‘飯菜不夠’的假象。為此,學校已敦促食堂做出及時改進。”
在“五餐”監管機制下,學生吃的每一口飯,都要經過三道嚴格的“安全關卡”:飯菜烹飪完成后,首先由廚師試吃,確保口感和味道達到標準;接著由專職安全員試吃,嚴格檢查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最后,由負責人試吃,確認沒有任何問題后,飯菜才能端上餐桌,供學生食用。此外,每一餐的菜品都會留樣備份,保存48小時以上,以備后續檢測和追溯。
在監管過程中,我市嚴格執行“四個最嚴”要求: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周口市教育體育局聯合相關部門以“四不兩直”方式,常態化開展檢查,對食材溯源、加工流程、留樣管理等環節,實行“零容忍”監督,確保學生“舌尖上的安全”。周口市教育體育局聯合相關部門,每月隨機抽檢“校園餐”樣本,對“校園餐”中的各種食材營養成分含量進行分析,確保學生在吃飽、吃好、吃安全的前提下,吃出營養、吃出健康。
當越來越多的人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每一次檢查,都是對食品安全的一次守護;每一份建議,都是對學生健康成長的深切關懷。
學校食堂煥新顏 安全防線穩如山
2025年3月初,一場“桃花雪”將鄲城縣汲冢鎮第四初級中學校園裝扮得如詩如畫。而在雪景映襯下,該校食堂改造后的嶄新面貌更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對于食堂的變化,該校學生的感觸尤為深刻。9年級學生張文慧感慨道:“自從食堂改造之后,食堂環境干凈了,工作人員的服務也特別周到,飯菜、水果和湯每天都不重樣。”
2024年,我市出臺《周口市學校食堂提升標準》,督促指導基層學校從食堂功能分區、廚房設施設備更新、餐具與廚具更新、就餐區域管理、清潔設施配備、倉儲設施配備、安全設施配備、“三防”設施配備、用電用氣設施改造等十個方面改善食堂基礎設施。
以鄲城縣汲冢鎮第四初級中學為例,食材等貨物送達后,會依次經過儲藏、冷藏、清洗、加工等環節,再經烹煮送至熱菜區,區域分明,布局合理。全新的消毒柜、冰箱、蒸鍋、脫皮機等設備一應俱全。為了滿足新設備的供水供電需求,該校對水、電線路進行了全面的增容換新。食堂所有通往后廚的門均裝設了擋鼠板,工作人員定期對食堂進行大掃除和消毒處理,確保食堂環境整潔衛生。
鄲城縣汲冢鎮第四初級中學積極引入先進的智慧校園AI陽光餐廳系統,對食品加工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和錄像存儲。學校、家長和縣教育體育局工作人員可以隨時通過攝像頭查看到食堂后廚工作人員的操作情況,實現了對食堂的全方位監管。
2024年,全市投入3300多萬元,改善學校食堂1160所;引進節能、高效、環保新型設備2000多套;780所學校食堂改造污水排放系統,實施室內粉刷和修繕;826所學校擴大學生就餐空間,合理布局就餐桌椅。
“學校食堂的改造,是一次硬件設施的升級,更是一場關乎學生健康與幸福的暖心行動。”鄲城縣汲冢鎮第四初級中學校長姚云林說,通過引入智慧管理系統、更新設施設備、優化空間布局等措施,不僅讓學校食堂煥發了新生,更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節約意識與衛生習慣,構建了更加安全、健康、和諧的校園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保障全市200多萬名師生‘舌尖上的安全’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前提,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首善之舉。”采訪中,周口市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振鄭重地說,接下來,他們將持續用好信息化手段,打造“線上訂單、線下配送、數字賦能、陽光監管”的周口模式,重點監管“校園餐”資金管理,持續改善提升學校食堂基本條件,打造溫馨和諧的就餐環境,讓“校園餐”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營養餐”“幸福餐”。
從“校長陪餐制”的溫度到“智慧云監管”的精度,每個細節都在訴說:這不是簡單的供餐升級,而是一場以科技賦能傳統、用透明重建信任的教育革新。周口教育人用最質樸的方式詮釋著“一切為了孩子”的莊嚴承諾。食安即心安,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份承諾將如燈塔般照亮學生健康成長的道路,譜寫周口建設教育強市、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