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峰
3月17日,我市召開市委常委擴大會議暨市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我市學習教育工作。筆者以為,作風建設從來不是抽象的命題。當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從攻堅逐步轉入常態,折射出的是治理現代化的深層規律:唯有將制度約束轉化為行為習慣,讓紀律要求沉淀為治理基因,作風建設才能真正成為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真正有效的作風建設,必須打通“認知—認同—踐行”的轉化通道。而且這種轉化不能靠短期突擊實現,需要構建常態化、嵌入式的學習機制,讓紀律意識融入工作日常,讓制度文件轉化為具體工作場景中的行為準則。
問題的復雜性要求動態治理。作風建設不能寄希望于“一勞永逸”,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變異升級,倒逼治理手段持續創新。從“車輪上的腐敗”到“數字形式主義”,老問題的新變種警示我們: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治理閉環,不能僅靠機械的制度堆砌,需要建立靈活的響應體系,在動態調整中保持制度活力。
群眾認同是檢驗成效的根本標準。當群眾意見能夠實時反饋到整改環節,當民生訴求可以精準投射到決策流程,作風建設才能跳出“自說自話”的局限。這種開放治理格局,既倒逼干部隊伍提升服務意識,也讓群眾在參與中增強認同感,形成雙向互促的治理生態。
持續轉作風就是持續促發展。歷史經驗反復證明,作風建設的最大難點不是“做不到”而是“堅持不住”。當作風建設與干事創業融為一體,當紀律要求轉化為行動自覺,制度的種子就會在治理實踐中生根發芽。這種悄無聲息卻持續生長的力量,終將支撐起地方發展的堅實基座。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