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言
“俺前后交了15萬元裝修款,房子卻沒有裝修,裝修公司老板找不到了,店面也關了,這可怎么辦???”劉老漢向民警哭訴道。
事情的起因還得從2022年說起。2022年的一天,劉老漢經人介紹,與某裝修公司老板蔡某簽訂了裝修合同,并預付10萬元裝修款。幾個月過去了,房子未如期動工,蔡某稱接單多,等工人忙完就給劉老漢家裝修房子,并以制作裝修效果圖、預定柜子等為由,又先后向劉老漢索要5萬元。
將近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房子仍無裝修跡象。劉老漢發現蔡某電話無法打通后,立即來到該裝修公司,卻發現該裝修公司大門緊閉,門口還坐著不少和他情況類似的人,劉老漢這才意識到他可能被騙了,隨即報了警,于是發生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是民是刑 案件何去何從
到底是民事合同糾紛還是涉嫌刑事詐騙犯罪?偵查機關對該案性質是否屬于刑事案件范疇、是否應當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存有疑慮。隨后,偵查機關商請鄲城縣人民檢察院提前介入。鄲城縣人民檢察院迅速指派多名經驗豐富的員額檢察官就案件性質、核心爭議等問題與偵查機關進行會商,最后認為蔡某的行為涉嫌合同詐騙罪。
由表及里 還原案件事實
經查,蔡某在明知其經營的裝修公司資金鏈斷裂、已存在大量未履行合同的情況下,仍通過雙重手段實施詐騙,一方面繼續與新客戶簽訂裝修合同,另一方面以追加施工項目為由,向已簽約客戶索取額外款項。蔡某通過偽造履約假象,誘導被害人支付款項,先后騙取39名被害人118萬余元。蔡某將所獲贓款用于網絡賭博、吃喝玩樂,其行為構成刑事犯罪。
化解糾紛 法理情相融通
案件辦理過程中,面對39名情緒激動的受害人,承辦檢察官耐心傾聽訴求、疏導安撫情緒,同步開展普法教育,引導受害人通過合法途徑理性維權。在訊問環節,承辦檢察官向蔡某闡釋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據,并督促其退贓退賠,爭取諒解。為落實賠償事宜,承辦檢察官聯合社區工作人員入戶開展釋法說理,勸解蔡某的家人退賠受害人經濟損失,蔡某的家人表示愿意代為退還違法所得。
目前,該案件已移送鄲城縣人民法院。接下來,鄲城縣人民檢察院將繼續依法履職,與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保持密切溝通交流,確保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