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峰
翻新的衛生巾流入市場,家電維修平臺化身“價格刺客”,電子簽平臺淪為高利貸溫床,AI技術異化為騷擾電話的幫兇……3·15晚會曝出的這些案例看似是商家的單方面問題,實則也指向了他們的另一面:消費者在低價格上的過度追求確實會倒逼不法商家,一些人在網上被騙錢財其實就是因為內心的貪婪。當市場消費參與者都陷入“互相傷害”的惡性循環時,市場信任的崩塌將讓所有人付出代價。
在追求低價競爭的漩渦中,企業不惜以突破底線的方式壓縮成本。無良企業從工業垃圾中分揀出本應銷毀的劣質衛生巾,工人徒手打包標榜“無菌”的一次性內褲。這些產品最終通過電商平臺以“大牌同源”“低價良心”的話術流向市場,消費者自以為撿了便宜,實則用健康為黑心商家的暴利買單。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游戲中,堅守品質的合規企業反而在價格戰中舉步維艱,最終必將摧毀行業的尊嚴與未來。
平臺經濟的異化則讓這種傷害披上技術的外衣。家庭維修平臺抽取工程師過高的傭金,迫使維修工通過“小病大修”維持生計。電子簽平臺以“技術中立”為幌子,縱容年利率高得離譜的高利貸橫行。當平臺以“流量壟斷”坐享其成、以“算法黑箱”推卸責任時,技術的進步其實在異化社會信任。
打破僵局,需要重構市場秩序的三角支點。于監管者,須超越“一陣風式執法”,建立日常化智慧監管體系,用動態監測捕捉消費風險;于企業,當明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越是發展壓力大的時候越不能放棄底線;于消費者,則需跳出“低價即正義”的思維定式,認清9.9元包郵的背后可能是產業鏈的內卷式沉淪。
3·15晚會曝光的問題,本質是市場經濟發育過程中的陣痛。當企業將消費者視為可供收割的流量而非共生的伙伴,當技術突破倫理邊界淪為斂財工具,短期利益下的高歌終將演變為行業悲鳴。唯有讓誠信回歸商業本質,讓監管穿透灰色地帶,讓消費者重拾選擇底氣,才能打破“互相傷害”的死循環。畢竟,市場的生命力從不在于誰更擅長傷害,而在于能否讓每一方都成為價值的共創者、受益者。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