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彥章 田松平
仲春的淮陽區馮塘鄉,青綠麥田與黑色農膜交織成現代農業圖景。在代樓村的20畝丹參田里,隨著35歲的退役軍人、村黨支部書記邱科輕掀地膜,一截紅褐色植物根莖躍然眼前。“這丹參臘月下種,眼下正是萌芽期。”邱科的指尖帶著春泥,言語間滿是期待。就在昨天,安徽亳州藥商提出的20萬元“點地”邀約余音未散——這種“訂單農業”新模式,正在馮塘鄉的田野間譜寫產業變奏曲。
五載耕耘,中藥材產業在這里實現“三級跳”:從代樓村試點到35個種植大戶引領,由“企業+協會+農戶”模式催生萬畝基地,最終形成跨省域發展的5萬畝種植版圖。
在邱屯村的中藥材加工車間,蒸汽氤氳中正演繹著現代化轉型的動人故事:20座智能化烘干房吞吐藥材,碳棒控溫技術讓鮮品4天時間變成干品。68歲的孫大娘邊分揀藥材邊笑著說:“干這活省勁兒,一天能掙五十多塊,比到城里干保潔強多了。”
產業鏈條在馮塘鄉實現雙重延伸:橫向推進品種多元化——丹參、白芷等十多個品種錯茬種植;縱向深化立體開發——小桃紅實現全身入藥,畝產增值至2000元。此外,丹參二次采收也帶動了該鄉富余勞動力增收,根據工作強度每人每天能掙一百元甚至數百元。
“這是透骨草,種子叫急性子,花開是鳳仙。”中藥材經營大戶邱瑞華對記者說,他從平頂山運回新鮮草藥,經本地加工后直供亳州市場。
如今,淮陽區瞄準中藥國際化新趨勢,依托毗鄰亳州的地緣優勢,決定啟動馮塘中草藥特色產業園建設項目:將40余畝的核心區打造成標準化種植示范區,投資升級精深加工鏈條,打造“種—加—銷”一體化產業生態。
據該鄉黨委書記付中陽介紹,他們還同步發展食用菌、陽光玫瑰葡萄等特色產業,形成“一村一品”矩陣。站在待建的馮塘中草藥特色產業園地塊前,付中陽堅定地說:“一定要讓中藥材成為鄉親致富的‘金鑰匙’。”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