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主持人:聶遠航 課題組成員:趙君然 于江濤 王亞杰
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與主要載體,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對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具有重要價值。202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等重大決策部署,并把“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列為2024年九項重點任務之首,進一步突出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按下“加速鍵”。
發展現狀
近年來,周口堅持國際化視野、市場化理念,聚焦培育新質生產力這條“生命線”,始終把創新擺在建設周口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位置,搶抓政策機遇期、窗口期,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周口現代化體系建設的“最大增量”。
創新驅動發展實現新突破。一是高新區創建提質增量。淮陽區、沈丘縣、鹿邑縣、商水縣開發區成功創建省級高新區。二是創新載體不斷豐富。2023年,全市獲批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9家,新增省級以上創新載體44家、省中試基地1家,新增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2個、技術轉移示范機構3家。三是創新主體培育成效顯著。2023年,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2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14家,新增國家級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示范企業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優秀場景2家、河南省服務型制造標桿企業1家、河南省智能制造標桿企業1家。四是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大幅提升。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四有”覆蓋率達73.59%,居全省第6位。五是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持續加大。截至2023年底,全市擁有有效專利18619件,新增授權專利3046件,培育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1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3家、省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1家、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23家。
產業轉型發展邁出新步伐。一是傳統產業加快轉型。297個智能化改造項目投產運營,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覆蓋率達60%。二是特色產業加速集聚。太康縣鍋爐制造、項城市醫藥、淮陽區塑料制品3個產業集群被評為河南省2023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數量居全省第1位。三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樂普藥業等一批龍頭企業項目相繼投產達效,生物經濟產業園化工園區通過省聯席會議認定。鄲城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項城市先進制造業開發區被認定為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
存在問題
一是創新攻關不夠有力。我市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缺乏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攻關,支撐產業升級、引領前沿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存在短板。二是政策協同不夠緊密。相關政策之間銜接不夠暢通,存在的問題難以及時發現和糾正,影響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三是企業主體不夠明確。戰略任務與企業實際技術研發需求脫節。四是資源配置不夠合理。研發投入結構存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比重低的特點,對科技創新缺乏持之以恒的支持和遠景規劃。五是人才隊伍不夠強大。在高端制造、研發和技術創新領域,高層次人才相對匱乏,制約了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六是政策激勵不夠明顯。我市對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較為僵化單一。七是惡性競爭較為突出。一些不規范的小企業、小作坊惡意降價,破壞了市場競爭環境、協作創新模式和收益分享制度。八是產業結構亟待優化。我市傳統產業占比較大,部分傳統產業仍處于低端水平,存在產能過剩現象,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動能不足。
對策建議
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根本動力。一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大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研發和使用力度。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要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統籌推動優化存量、升級增量、重構體系,加快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二是夯實創新攻關技術支撐。要優先在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終端零部件等優勢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材料、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形成一批新技術、新產品,保障重點產業創新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要針對一批共性技術問題,組織科研力量進行集中聯合攻關,降低單打獨斗的研發成本、時間成本、試錯成本,為創新攻關接續研發創造條件,力爭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更大突破。三是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要積極引導企業視質量為生命、把品牌當靈魂,大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開展企業質量評優評先活動,引導企業爭創國家級品牌,在細分領域推出“叫得響”“立得住”的產品。要圍繞我市具有技術主導優勢的重要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加強計量、標準、認證認可等方面建設,從先進標準“引進來”邁向周口標準“走出去”。四是做強新型基礎平臺底座。要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協同創新作用,聚焦“學科+產業”建設布局,構筑全面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基礎學科體系。要加快建設伏羲實驗室,面向國家和省重大戰略,圍繞周口發展需求,緊盯新領域,開展基礎前沿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針對核心產業體系發展短板,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圍繞產業發展的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前瞻技術、戰略性技術,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夯實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根基。
以健全體制機制為根本載體。一是健全科技創新評價機制。積極引導基礎研究人才開展潛心研究。建立重大科技項目、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制度,允許科研人員自主調整研究方案和技術路線、自主組織科研團隊。深化科技獎勵改革,加大對承擔重大科技任務、作出重大貢獻的一線科技人員和團隊的獎勵力度。二是健全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構建任務導向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完善市場出題、政府立題、科學家答題的項目遴選和組織實施機制,探索“賽馬制”等科研組織方式。三是健全產業鏈群發展機制。健全“6+17+N”產業鏈群推進體系。健全重大產業項目推進體系。完善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構建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專精特新企業為骨干、規上工業企業為支撐、中小微企業為基礎的企業梯隊。
以強化企業主體為根本路徑。一是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要鼓勵企業家持續探索、大膽創新。通過優化創新政策、強化創新資源空間耦合,增強企業創新動力,正向激勵企業創新,反向倒逼企業創新,為企業高質量發展、企業家施展才華提供全方位、專業化、系統化的生態體系。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協同推進企業在科技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圍繞我市科技創新戰略需求開展技術創新工作,結合自身實際加大研發和創新投資力度,成為項目投入、項目組織的主體,打造高質量的原創技術策源地。三是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引領作用。梯度培育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中小微企業“三類主體”,推動形成龍頭企業帶動、鏈群能級躍升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格局。
以匯聚創新要素為根本保障。一是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推動完善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加強對重大科技任務、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深化政策性科技金融探索,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二是筑牢人才發展支撐。要完善科技創新人才發現、培養、引進、激勵機制,突出“高精尖缺”導向,讓引進與培養結合、直接引進與柔性引進結合。要用足用好“1+21”一攬子人才政策,深入實施“鳳歸周口”工程和“周口英才計劃”,著力吸引優秀人才、周口在外代表人士回周。三是強化政務服務保障。探索建立微電網、運用“兩峰兩谷”電價機制,鼓勵企業儲能,合理調整輸配電價,降低用電成本。
以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為根本目標。一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發展。要深入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工程,圍繞智能車間、綠色工廠和新興技術應用等制定企業診斷工作指引,推動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通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傳統產業由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從跟跑向領跑轉變、從同質化競爭向特色化發展轉型。二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能發展。要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新增長引擎,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科技含量,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醫藥、智能終端零部件等新興產業的競爭力。三是推動未來產業突破發展。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積極關注科技前沿動態,提高前沿科技創新發展的預判能力,強化未來產業的創新策源,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四是推動現代農業領先發展。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建設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中心、河南現代農業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推動與中原農谷合作項目落地,把國家農高區打造成優質種子田種植基地。五是推動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以科技服務、金融服務、流通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為重點,打造云智慧、云咨詢、云商務、云貿易等生產性服務線上應用場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高品質和多樣化發展,持續擴大綠色消費、數字消費等消費新供給,發展電子競技、智慧醫養等消費新業態,提升文化旅游、養老托育等服務業供給能力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