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金月全 通訊員 王思琪) 走進扶溝縣江村鎮林下羊肚菌種植基地,連片的遮陽棚下,一簇簇羊肚菌破土而出,工人正忙著采摘、分揀、裝箱。近年來,江村鎮人大代表聯絡站積極探索“林菌共生”模式,以發展羊肚菌產業為突破口,蹚出一條生態富民的新路子。
聯絡站里聽民聲,把準產業“方向盤”。2024年年初,在江村鎮人大代表聯絡站開展的“代表接待日”活動上,一位村民的抱怨引起鎮人大主席董健康的關注。為破解“資源沉睡”難題,鎮人大代表聯絡站組織代表開展鄉村振興大走訪活動,發現全鎮擁有林地資源1560畝,產業結構單一、林地利用率低,群眾增收困難。董健康邀請5名專家到江村鎮實地調研,專家提出“林菌共生”模式,利用林地遮蔭保濕的自然條件種植羊肚菌,菌渣還田增肥林木,形成生態循環鏈。“羊肚菌每畝純收益2萬元左右,是傳統農作物的10余倍。”董健康算了一筆賬。
代表帶頭蹚新路,群眾吃下“定心丸”。董健康帶隊赴云南、四川考察,引進“林下遮陽棚+滴灌保濕”技術,畝均產量提升30%。鄉人大代表吳建輝籌集50萬元資金,建成60余畝示范基地。鎮人大代表聯絡站制定《羊肚菌綠色種植流程》,實行“統一菌種、統一技術、統一收購”模式,降低種植風險。邀請省食用菌協會專家駐點培訓,培育“土專家”12名,實現技術“傳幫帶”。
羊肚菌長成“金產業”,三產融合添活力。在人大代表聯絡站的推動下,僅一年時間,江村鎮發展林下羊肚菌300余畝,產品直供四川等地,羊肚菌市場價格50元一斤,畝產1000斤左右,畝均收入5萬余元。
目前,江村鎮聚焦三產(種植、加工、旅游)融合,積極謀劃建設菌菇醬、菌湯包等深加工產品項目,并推出“采菌體驗游”活動。“過去開會‘舉舉手’,現在代表‘天天見’。”江村鎮黨委書記孫光說,人大代表聯絡站已成為凝聚民心、推動發展的“穩壓器”。
聯絡站搭臺、代表帶頭、群眾唱戲,讓“民聲”催生“民生”,讓“資源”變成“資產”,這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