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舉行“民政這五年”系列專題新聞發布會
10月21日,在民政部舉行的“民政這五年”系列專題新聞發布會(第一場)上,民政部相關負責人就老齡工作體制改革、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等方面,回應社會關切。
將每年謀劃實施讓老年人可感可得的實事項目
2023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后,民政部成立老齡工作司,承擔全國老齡辦日常工作。老齡工作司副司長廖明介紹,截至目前,各省(區、市)省級老齡工作體制改革已基本完成。
據介紹,民政部、全國老齡辦將每年謀劃實施讓老年人可感可得的實事項目,優化老年人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保障老年人勞動就業創業權益,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擴大“銀齡行動”規模和影響,引導廣大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加快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營造孝親敬老社會氛圍;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強化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推動發展老齡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更好滿足老年人需求。
多舉措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永新表示,民政部會同相關部門不斷完善政策制度設計,協同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在夯實服務基層基礎方面,推廣“黨建+農村養老服務”模式,依托村級黨組織落實政府投放農村基層的養老服務資源,利用區域黨建平臺,組織黨員、干部下沉參與農村養老服務工作,激發村集體和村民發展農村養老服務內生動力。推動建立政府扶持引導、村集體組織建設、老年人相互幫扶、社會廣泛支持的村級互助養老可持續發展模式。
在推動服務網絡建設方面,采取“抓兩頭”“強中間”體系化方式加強服務網絡建設。總結推廣縣域“1+N”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聯合體建設經驗,增強縣級特困人員養老機構失能照護服務能力。拓展鄉鎮敬老院功能,逐步使鄉鎮敬老院轉型成為具有全日托養、日間照料、上門服務、區域協調、服務轉介等功能的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發揮村級互助養老服務設施前沿陣地作用,支持發展互助性養老。
在強化服務支撐保障方面,將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推進。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將政府設立的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運轉費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積極培育扎根鄉村、貼近村民的養老服務市場主體,專業化、連鎖化建設運營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加強閑置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綜合利用,優先改建為養老機構、老年食堂、村級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等農村養老服務場所。
據悉,今年新增3億元中央財政資金,支持59個試點地區開展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試點,民政部將聯合財政部加強全過程跟蹤管理指導,探索形成農村養老服務有效發展模式。
我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41萬個
我國大多數老年人偏好居家養老和“家門口”養老。李永新介紹,近年來,民政部聚焦老年人急難愁盼問題,加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工作推進力度,指導各地以縣域為單位,統籌規劃布局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打造了一批功能銜接、服務互補、區域聯動的示范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41萬個,其中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6.9萬個,與2019年相比分別增加了1倍、1.2倍。
同時,優化運營管理。聚焦破解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小散弱”、持續運營難的難題,總結推廣一些地方鼓勵星級養老機構托管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經驗做法,引導有實力、信譽好的專業品牌機構連鎖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通過以大帶小、上下貫通,推動居家社區機構資源共享、轉介順暢、服務連續。
此外,創新服務模式。以開展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為抓手,引導各地聚焦居家高齡、失能、獨居、空巢等老年群體需求,提供日間照料、短期托養、康復護理、心理支持等社區養老服務,探索家庭養老床位建設以及助餐、助潔、助浴、助行、助醫、助急等居家上門服務,把老年人日常急需的養老服務送到“家門口”“家里面”。
下一步,民政部將進一步健全服務網絡,加快推進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設,構建一刻鐘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圈。培育連鎖化、品牌化、專業化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按需增加老年人急需的短期托養服務、入住機構前的過渡性適應性服務,積極發展老年認知障礙社區支持網絡,有效探索居家專業照護模式。指導各地用好各類資金投入渠道,落實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開發性金融等支持措施,研究延續并完善社區養老服務稅費優惠政策,推動完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結構和評價體系,有力支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據《中國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