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撰稿人 陳大明 中國老子文化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秘書長 老子學院(研究院)研究員
傳承優秀文化,解讀歷史經典,開啟智慧之光。今天,我們共同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一章。
老子說:“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p>
老子是有感而發。周代分封了很多諸侯國,大大小小七十多個,又有八百路諸侯。到了春秋末年,周天子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各諸侯國都面臨著圖強發展的問題。大的諸侯國想得到小諸侯國的依附,而小諸侯國則想得到大諸侯國的庇護。老子的母國陳國就是一個小諸侯國,多次受到大諸侯國侵擾,最終被楚國所滅。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和切膚之痛下,老子著重講如何處理大國與小國的關系,說明謙下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最好方法。
本章共分兩層,第一層從開篇至“以靜為下”,第二層從“故大邦以下小邦”至結束。
先看第一層。大邦者下流:下流,江河的下游,意思是大國要像江河一樣處于下游,以容納百川之水。
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雌性動物,它往往成為受愛慕、被追求的對象,老子用這個比喻“貴柔居下”的益處;交,百川匯合,在這里比喻政治上得到人們傾心歸附、熱忱擁戴。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牝,雌性、母性;牡:雄性;下,居下,比喻開放和接受。這句話的意思是,雌性常常用寧靜戰勝雄性,是因為安靜能處下的緣故。
這一層老子連用兩個比喻,一是江河的比喻,再是牝牡雌雄的比喻。這兩種比喻在《道德經》中常常出現,比如,第八章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第二十章的“澹兮,其若?!?,第三十二章的“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第六十六章的“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第七十八章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又如,第六章的“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第十章的“天門開闔,能無雌乎”,第二十八章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說的都是處下、開放、容納的意思。老子認為,大國就應當如同處于百川下流的大海,像大海一樣低下而公平;應當如同天下的母性,對小國采取包容、接納、幫助的態度,正因為這樣,才能成為百川交匯的地方,被小國所擁戴。在這里,老子根據自己的一貫思想,再一次強調“靜”的益處,只有寧靜處下,才能如百川匯流,成為天下小國歸往的地方。
接下來的第二層,在上一層兩個形象比喻的基礎上,展開說明怎樣處理大國、小國的關系。
故大邦以下小邦:下,謙讓、居人之下,意思是大國以謙讓、居后的姿態對待小國。
則取小邦:取,通“聚”,會聚、統轄,意思是取得小國的擁戴。這一章的四個“取”都借為“聚”,會聚、擁戴。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或,指代詞,有的;以取,以聚小國、以聚民眾;而取,相聚于大國,聚于他人身旁。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國以謙下的姿態取得小國信任,以統轄小國;小國以謙下的姿態得到大國的信任,而依附于大國。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兼,聚起來;畜,飼養,引申為撫養。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國只不過為了加倍增加人口,以壯大國力。
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小國投入大國的勢力范圍,以侍奉大國君主,其目的在于尋求大國的保護和支持。
大者宜為下:強大者應該謙卑,意思是作為大國尤其應當注意,不能恃強凌弱,而應該謙下自處。
水往低處流,誰在低下之處,水就流向誰。大國對小國謙下,小國就會對大國有尊敬與依附之心;小國對大國謙下,大國就會對小國信任和支持。老子出于對生命的重視,不愿看到侯王把百姓拖入戰爭。國與國關系惡化,上戰場的是百姓,財產被毀、失去生命的也是百姓。從這個角度出發,老子很厭惡當時各國侯王間的爭氣斗狠,尤其是大國對小國、強國對弱國的肆意侵略。
老子在這里主要講以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如何避免戰爭、求得和平,是老子深入思考的問題。老子的思考主要體現三個指向:
第一個指向,寧靜謙下是大國堅持國際關系和諧之道。老子提出“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的外交定位和“以靜勝牡”的雌柔外交方略,堅持寧靜謙下的和諧之道,希望國與國之間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在老子看來,江海因處于下流,所以能匯聚百川,大國如同大海,只有謙居下流,與鄰國友好相處,才能匯聚天下的志士仁人。柔能克剛、靜能制動,所以,大國寧靜居下,以謙卑、和諧之道求發展才是上策,這是大國應有的外交風范。
第二個指向,“大邦以下小邦”“小邦以下大邦”,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共同分享發展機遇。老子認為,在國與國的交往中,不論大國還是小國,都應本著謙下的態度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在處理大國與小國的關系上,凡是能做到謙下柔靜的大國,就能取得外交成功;凡是欺凌小國、霸氣十足的大國,就會導致外交失敗。18世紀末19 世紀初,法國人沙文狂熱地擁護拿破侖一世的征服計劃,鼓吹法蘭西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他們的利益高于其他民族,煽動民族仇恨,主張征服、奴役其他民族和侵略其他國家。這種“沙文主義”被一些大國所信奉,發動侵略戰爭,結果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第三個指向,堅持“大者宜為下”,大國應以外交軟實力增強影響力和吸引力。老子強調大國更應謙下自處,采取謙下柔靜的方略。一方面要有謙下的態度,不要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另一方面采取柔靜的方式,以大帶小、以強扶弱。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外交上的柔靜,就是外交軟實力,大國要發揮外交軟實力的作用。所謂外交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在對外活動和國際事務中以軟性方式運用外交資源維護國家利益、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能力。唐朝以謙下柔靜的和諧之道,在國際事務中以軟性方式運用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等外交資源,增強了國家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從外交上促進中國成為當年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強國。
最后,建議大家把這一章與后邊要講到的第六十六章作一下對照,這一章是從謙下角度入手說明大國與小國的相處之道,是從國際關系上強調大國更應該居于下位;第六十六章是從不爭、處下、處后的角度入手,說明怎樣治理國家、管理社會,是從處理內政上強調侯王應該居后不爭,突出的仍然是謙下。而且兩章的開篇用的是相同的江海比喻,形象地說明了謙下貴柔、開放包容的道理。
總之,老子以江海河流、牝牡雌雄的形象比喻,說明謙下柔靜的張力和吸引力,指出應以謙下退讓、開放包容的方法妥善處理當時錯綜復雜的大、小諸侯國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從事國際外交事務的一般原則。對于當今有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記者 黃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