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候選人張夢
□記者 喬小納 杜營營 文/圖
“夢夢姐,雖然您不認識我,可我在您這里喝了3年熱茶……”
“夢夢姐”是張夢,周口市太康縣好人協會志愿者。2012年年初,因為見不得環衛工人在寒風中啃干饃喝涼水,張夢就利用下班和節假日時間,在家門口附近的十字路口設置免費茶水供應點,13年來,風風雨雨從不間斷。在張夢這里喝了3年熱茶的是張元鳳,2014年在太康縣上高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爺爺奶奶有時來不及燒水,所以在壓力很重的高中時光里,免費茶水供應點給張元鳳提供了方便,帶來了溫暖,每次路過接一杯熱茶,都會讓她有家的感覺。考上大學后,張元鳳找到張夢,說明了這段淵源,并提出在張夢這里做義工,幫助她燒水、泡茶,把這份溫暖和感動傳遞下去。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13年來,張夢的茶水臺更換了6個,茶葉泡了1000多公斤,用掉一次性紙杯20多萬個、桶裝水1萬多桶,溫暖過路群眾9萬多人次。從剛開始的農民工、環衛工人、路人,到學生和居民,再到快遞小哥、外賣小哥,張夢積累了不少“粉絲”,打招呼的話語也從“來,喝杯熱茶,不要錢”變為“剛燒好的茶,喝一杯,歇歇再走”。她的茶水供應點成為戶外工作者夏天納涼、冬天取暖的“驛站”,誰來都能歇歇腳。從泡第一壺茶開始,張夢沒有應付過,實實在在用純凈水泡好茶葉。她還會根據季節不同,提供不同的茶葉進行泡制。“夏季用綠茶,秋季用老白茶,冬季用熟普洱,應季喝茶對身體好,一件事既然開始做了,就要做好。”張夢說。
一件小事,堅持久了,就會成為一件了不起的事。身邊的親人、朋友,剛開始并不理解,“花這么多錢,圖的啥啊?”對此張夢總是淡淡一笑。漸漸地,親戚朋友們被張夢堅持做公益的精神打動,開始為她提供“贊助”。
張夢在公益路上走了13年。除了用“一杯茶溫暖一座城”,她還是一位“愛心媽媽”,長期認養并資助10名困境兒童。
太康縣轉樓鎮王廟村10歲的王娜(化名)、8歲的王贏(化名)和5歲的王明(化名)三姐弟的母親出走,他們與父親相依為命。由于長期缺少母愛,加上父親整日忙于掙錢補貼家用,很少騰出時間與孩子交流,3個孩子性格變得十分孤僻,不愛說話。2021年6月,張夢在一次走訪慰問中得知這個家庭的情況,由此開始資助三姐弟。張夢本身就有兩個孩子,可為了三姐弟的成長,她總是擠出時間隔三差五就去他們家里,送生活用品、學習文具,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二妞,來給你梳梳頭。”“老三,你的鼻涕流出來了,過來擦擦。”“咱們都是農村出來的孩子,一定要靠自己,好好學習爭口氣,記住了沒?”“記住了,姑姑!”在張夢的關愛下,三姐弟的性格漸漸變得開朗起來,學習也都有較大進步,大姐王娜的成績長期保持在年級前三名。
從事公益以來,張夢就收過一個人的“禮”——五保戶王少彬給她攢的柴雞蛋。
今年71歲的王少彬是太康縣王集鄉張大夫村人,無兒無女。鎮村幫扶干部多次請他到敬老院居住,但王少彬說他有勞動能力,不能光靠國家養活。幫扶干部尊重他的意愿,在村里給他蓋了幾間房屋。一年到頭,王少彬養羊、喂雞、種地,一刻也不閑著。5年前,在太康縣委網信辦幫扶干部的介紹下,張夢結識了王少彬。從此,張夢每隔一段時間就帶著米面油等生活物資來看望他,嘮嘮家常、打掃打掃衛生、剪剪指甲。家里面養的老母雞下的蛋,王少彬不舍得吃,打算送給張夢。“大爺,這是有營養的東西,你留著吃吧。”“閨女,你得拿著,你不拿我心里不得勁。”張夢收下了柴雞蛋,也收下了一份情誼。
“我做的都是些小事,已經成為習慣了,既然做了就會堅持做下去,把事情做好!”張夢說。現在,張夢進入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候選人名單,她用自己的方式把助人為樂的火種傳遞下去,為“周口好人”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