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群芳
為了滿足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各大手機租賃網絡平臺應運而生,消費者只需在線上簽署一份《租賃服務協議》,即可輕松享受新款手機帶來的便捷與樂趣。近日,淮陽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關于逾期支付手機租金引發的糾紛。
基本案情
深圳市某公司入駐“人人租”平臺,提供手機租賃服務。2023年7月5日,葛某通過“人人租”平臺與深圳市某公司簽訂《租賃服務協議》。該協議約定:租賃全新iPhone14Pro,租完可歸還或買斷,商品押金7999元,已付押金0元,總租金4479元,每期租金373.25元,共分12期支付,買斷價9999元。同時,協議約定逾期支付租金超過15個自然日,租賃服務關系轉為買賣關系,葛某應當自買斷后15日內支付買斷款,買斷款等于買斷價減去已付租金再減去已付押金。
然而,葛某在租賃手機后,僅支付2期租金,就再未支付剩余租金。后深圳市某公司訴至法院,要求葛某支付手機余下買斷款9252.5元。
法院審理
法院經審理認為,深圳市某公司與葛某簽訂《租賃服務協議》,系雙方真實意思,其內容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效力性規定,合法有效,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應當受到法律保護。
原告按合同約定向被告葛某郵寄手機,葛某依約支付租金,雙方當事人之間形成租賃合同關系。后葛某在不能實際履行案涉合同義務時,逾期支付租金且未歸還手機,采取消極方式逃避其個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與義務,已經構成違約。
根據合同約定,結合葛某逾期支付租金、未歸還案涉手機的案件事實,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租賃關系轉為買賣關系,原告要求葛某支付余下買斷款9252.5元的訴訟請求于法有據,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法官說法
法官提醒廣大消費者,在享受手機租賃等新型消費模式帶來的便利時,一定要通過正規平臺、正規渠道進行消費。同時,要注意查看合同條文,按期支付租金,防止因無力支付租金而陷入債務糾紛。
互聯網平臺企業自身應加強監管,規范租賃行業商戶的準入門檻,嚴格執行法定費率;要強化用戶資質審核,對租賃合同中的重要條款設定硬性提示程序,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