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長,相較于年輕時,人體各方面機能都會逐漸衰退。但由于個體差異較大,每位老人的身體狀況都不盡相同,再加上藥品說明書里針對老年人的用藥指導內容極為匱乏,所以,老年人用藥務必秉持審慎態度,依據科學原則,合理安排用藥順序,實現科學治療。
1.先明確診斷,后確定治療
人到老年,免疫功能減退或失調,“一人多病”的現象普遍存在。當老年人發現身體不適時,應及時找醫生明確診斷,然后根據病情參考醫生建議,確定治療方案,不可自己想當然亂用藥,否則易導致藥不對癥或藥物不良反應。
2.先食療,后藥療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因此建議能食療的老年人先食療,如喝姜片紅糖水可治療風寒感冒,食療后若不見效可考慮使用理療、按摩、針灸等方法,仍不見效再選擇藥物治療。當然,還是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確定治療方法,但老年人也不可諱疾忌醫和偏信食療偏方。
3.先外用,后內服
為降低藥物對人體的潛在損害,對于適宜外用藥物治療的疾病,像多數皮膚病以及因跌打損傷導致的扭傷,可優先選用外用藥來緩解癥狀。一般情況下,應盡量避免優先使用內服抗炎藥,而是先嘗試外用藥物,以減少全身性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
4.先用口服藥,后用注射藥
有些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針劑,以為使用注射藥病好得快,其實不然。藥物直接通過血液流向全身,會進入心臟,直接危害血管壁和心臟。因此,能使用口服藥緩解疾病的老年人,就不必使用注射藥了。
5.先用中藥,后用西藥
中藥大多源自天然藥材,對不少慢性病的治療有獨到之處。老年人往往患有各類慢性疾病,可先嘗試采用中藥調理身體,若效果不佳,再考慮服用西藥。當然,中藥同樣可能引發不良反應,尤其是部分中成藥,其中添加了西藥成分,這就需要謹慎對待。
6.先用老藥,后用新藥
近年來,新藥、特藥不斷涌現。一般來說,新藥、特藥在某些特定病癥的治療上,確實展現出獨特療效,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由于其應用于臨床時間尚短,用藥人群范圍相對較窄,許多潛在的缺點與不良反應,特別是遠期不良反應,尚未被人們充分認識。它們究竟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仍未可知。事實上,因無法經受時間檢驗而最終被淘汰的新藥并不少見。因此,老年人患病時最好先用老藥,確實需要使用新藥、特藥時,也要慎重。
(據《遼寧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