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們再次與一個溫暖的名字相約——雷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雷鋒精神作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結晶,始終如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一座永放光芒的燈塔,引領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頑強奮斗。在第62個學雷鋒紀念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近身邊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雷鋒”,聽聽他們如何看待、踐行、傳承新時代雷鋒精神。
□記者 何晴 苑美麗
60后霍建華:干一行 愛一行
“把困難的工作做通、把重復的工作做精、把擅長的工作做出彩。”這是退休職工霍建華的口頭禪。在稅務系統工作了35年的他始終堅守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勤勉敬業、默默奉獻,是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作為一名扎根基層多年的稅務老兵,在談到如何看待新時代雷鋒精神時,他說:“雷鋒是永恒的精神旗幟,在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我們對雷鋒精神的解釋不能簡單停留在爭做好人好事上,應該有更深刻的理解。就比如如今爆火的Deepseek,它成功的背后不僅是無數AI行業從業者不懈奮斗的結果,還隱藏著‘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雷鋒精神。我們在面對本職工作時,也應當學會從雷鋒精神中汲取營養,成為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90后路通:志愿服務閃光輝
晨光微熹,小雨綿綿,帶著記錄有67戶困境兒童家庭情況的筆記本和送給孩子們的繪本,路通又一次踏上鄉間小路。這位28歲的青年“雷鋒”,兩年來用腳步丈量著周口的大街小巷、村鎮小路,用愛心為困境兒童編織起一張保護網。
2023年,路通從廣州回到周口。“我曾經在廣州白云心理醫院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接觸過不少該領域的專家、學者。回到家鄉,我希望能用自己積累的一些經驗為家鄉人民做一些事情。”路通坦言,周口社會工作行業力量薄弱、人才缺少,這給他帶來了挑戰,但也讓他堅定了留在家鄉、服務家鄉的決心。
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雙方雖然健在,但因為某種原因沒有能力或沒有意愿撫養的兒童。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并不少。對此,路通與同事一起開展“愛相隨·情伴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項目。“我接觸過一名小男孩,他的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成了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路通說,在他和同事多次的陪伴下,這個孩子變得開朗了許多。
在“愛相隨·情伴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項目中,路通帶領團隊走訪了67戶困境兒童家庭,開展輔導、幫扶等服務200余次。此外,他還到中小學開展防范校園欺凌講座、組織“愛心送考”活動等,將志愿者精神播撒在周口大地。
00后康宇昊:青春因奉獻而精彩
周口恒大中學學生康宇昊是周口市大鐵牛巾幗志愿者聯合會的一名青年志愿者。成為志愿者的3年來,他累計參與河道清理60余次,帶領志愿者團隊清理河道垃圾超過3000公斤,為改善沙潁河生態環境貢獻了青春力量。傳承新時代雷鋒精神,康宇昊堅持從自身做起。他為孤寡老人送去棉衣、棉被等物資,陪伴老人聊天;主動承擔團隊的組織協調工作,幫助新加入的志愿者熟悉流程、融入團隊;進社區和學校,向市民和學生普及環保知識,呼吁更多人保護沙潁河……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同學加入志愿者隊伍。“青春因奉獻而精彩,人生因志愿而閃光。我將繼續堅守初心,帶領更多青年投身公益事業,為建設美麗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康宇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