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顧問:顧之川 策劃:王健
□記者 王錦春 付永奇
開欄的話:
曾次亮,新中國第一套初中地理教材的編著者。
杜子勁,新中國第一套語文教材、《新華字典》的編者。
曾克,著名作家,曾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和開國大典。
王拱璧,中國同盟會早期會員,我國鄉村教育奠基者。
徐玉諾,五四時期著名詩人,中國新詩奠基人。
……
這些巨擘大家,猶如一顆顆巨星,照亮中國文化的天空。他們或是土生土長的周口人,或曾在周口長期工作,他們是周口的驕傲。只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已變得“默默無聞”,不大為今人所熟知。日前,周口籍語文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原理事長顧之川先生提議開設《文脈悠長·周口文化人物》欄目,旨在弘揚周口優秀文化,打造周口文化高地。
在顧之川先生大力支持下,本報從即日起,開設《文脈悠長·周口文化人物》欄目,聚焦周口大地上涌現出來的文化精英,展現其人生軌跡與輝煌業績,講述周口故事、傳播周口聲音、宣傳周口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敬請關注。
人物簡介:
曾次亮(1896—1967),原名紀堂,河南太康人,著名天文歷算學家和教育家。他三歲喪父,家庭困苦,憑借毅力,于1923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史地系。后在省立第三師范(信陽)、開封私立北倉女中、吉林毓文中學等多所學校任教。1948年夏,奔赴豫西解放區,任中南局教科書編輯委員會編輯。1949年5月調任中南區人民政府教育部編輯。1949年9月到北京,先后在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委會、出版總署第一處、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擔任編輯和編審工作。他編著新中國第一套《初級中學本國地理課本》第一冊、第二冊,為新中國地理教育奠定堅實基礎;中華書局版《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志”“律歷志”,多經他校勘整理;所著《四千年氣朔交食速算法》,為考古工作者提供重要的速算法。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人以卓越的成就和獨特的人生軌跡,為時代留下深刻的印記。曾次亮,這位來自周口太康的天文地理學家、教育家,便是這樣一位值得銘記的周口人物。他的一生,橫跨教育、編輯、學術研究等多個領域,在不同崗位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對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產生深遠影響。
求學之路:在困境中奮進
1896年,曾次亮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其祖父、叔祖父和父親都以教私塾為業。然而,命運對他格外殘酷,3歲時父親去世,7歲時祖父病死。后在叔祖父的接濟下,開始求學之路,先后就讀于私塾、小學以及省立第四中學(淮陽)。
學生時代的曾次亮展現出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盡管生活困頓,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1919年,他考取國立高等師范學堂(今北京師范大學前身)史地系,這成為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因沒有路費,在京就讀四年的他沒有回過家鄉。
當時,正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北京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匯聚眾多思想先進的學者和教授。曾次亮在這里深受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響,感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時代氣息,逐漸產生民主革命的思想。他不僅在課堂上認真學習專業知識,還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和社會活動,拓寬視野和思維方式。
在大學期間,曾次亮對天文地理產生濃厚興趣。他喜歡游覽北京的名勝古跡。因無錢乘車,他便徒步往返,足跡踏遍京城內外勝景。通過實地考察和探索,他對各游覽區的道路及大街小巷的方向、位置和名稱都了如指掌,這不僅豐富了他的地理知識,也培養了他對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敏銳觀察力。
他的同學好友,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的楚圖南回憶說:“我們常于月下漫步,月朗星稀、晴空萬里,我不由浮想聯翩,既沉醉于牛郎織女的美妙神話故事,又感嘆宇宙之浩瀚,大自然造物之瑰麗。次亮在一旁,則興致勃勃地觀察天空,指點著這是什么星座、那是什么星系。我愛遐想,傾向于文藝。他重實際,喜歡天文地理。”正是在學生時代打下的堅實基礎,為曾次亮后來在天文地理領域的研究和成就奠定了基石。
1923年,曾次亮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帶著滿腔熱情和抱負回到家鄉太康縣任教育局局長,希望能夠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現實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他陷入封建守舊勢力的漩渦,最終不得不憤而辭職。他在回憶這段經歷時寫道:“要推動他們(指縣里政、學界的守舊勢力)進行有利于人民的文化建設事業,實等于與虎謀皮,要被他們群起而攻之。我任職十來個月內,幾乎無日不在糾紛擾攘、生氣吵架中度過。其中詳細情況,若經文學家用作描寫二十年代初期一個偏僻縣教育情況的素材,可得一部十萬字以上的現實主義小說。”
這段短暫的從政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變革的艱難,但也更加堅定了他通過教育和學術來改變社會的決心。
教書育人:桃李芬芳滿天下
離開太康縣教育局后,曾次亮開始長達20多年的教學生涯。他先后在省立第三師范(信陽)、開封私立北倉女子中學(河南大學附中前身)、吉林毓文中學、焦作私立福中中學、省立第五中學(南陽)、省立女子中學(開封)等近10所中學、師范學校任教,盡管多次面臨失業困境,但他始終堅守在教育一線,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照亮學生前行的道路。
曾次亮嗜書如命,不論吃飯、睡覺甚至去廁所,總是手不離書。在生活安定時,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薪水花在買書上面;困難時,全家節衣縮食,也不敢勸阻他少買點書。1937年年底回老家避難時,書籍裝滿7輛架子車。縣城淪陷時,全家逃到鄉下,書籍遭到搶劫,一度太康縣城內的商店和小販的包裝用紙多出自曾家書籍。
曾次亮學習非常專注。有一天夜里,他正在看書,一只老鼠從他的書桌上爬過把燈撞倒,燈油流了出來。當時學校發給每位師生一盞小香油燈,燈油由學校供給。他把燈扶起來,油也不接,繼續看書。油流到書本下面,他把書挪一下位置繼續看。
曾次亮備課一絲不茍。他參考大量資料,精心編寫講義,并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反饋,年年對講義進行修改或重寫。他的教學方法獨特而生動,深受學生的喜愛。
在地理教學中,他善于將名勝古跡、歷史故事及詩詞歌賦等穿插于地理課中,讓枯燥的地名變得生動有趣。例如,在講黃河時,他引用唐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黃河奔騰澎湃的氣勢,對黃河的源流留下深刻的記憶。
他教課時不大看講義,而是邊講邊寫板書。板書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學生只要稍微用心記錄,就能得到一篇系統的學習綱要。
曾次亮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所出的考試題,一般總有幾道能夠發揮個人見解的題目。對于在這些題目上表現出色的學生,即使記憶題答得差一些,他也會十分賞識,盡量給高分。
曾次亮的學生對他充滿敬愛和感激之情。畢業于開封北倉女中的董云霞回憶說:“我們都喜歡曾先生的課。他教地理,總是一邊講一邊在黑板上畫地圖。課講完了,一幅精美的地圖便展現在了黑板上。”淮陽師范1940級學生鞏守志曾經“偷試過”他:“不論你在中國地圖上找一個怎樣偏僻或不著名的縣去問他,他都能說出這個縣的四鄰、物產、風俗、人情,讓人口服心服。他是全校老師中最受尊敬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
革命征程:追求光明與進步
曾次亮生活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他追求進步、向往光明,始終關注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1927年初,時任中共開封市委書記的江夢霞和共產黨員汪厚之、高擎宇、祝佩俠先后到北倉女中找到曾次亮,介紹他參加尚處于地下的國民黨。6月,北伐軍進駐開封,他參加國民黨的公開活動。7月,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黨開始清黨,江、高、汪被迫離開開封。這次事件讓曾次亮深刻認識到國民黨的反動本質,也讓他對中國革命的前途產生了深深的憂慮。
1930年冬,國民黨要求黨員重新登記,曾次亮斷然不予理睬。等到放寒假時,他接到國民黨河南省黨部通知:“這次舉行黨員重新登記,獨曾次亮、霍榘庭二人抗不履行,目無黨紀,著即開除黨籍,并另行通知省內各機關、公私學校,不得任用此等害群之馬。”看完通知,他反而感到一陣快意,因為他終于擺脫了國民黨的束縛,可以更加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因為這次事件,曾次亮不得不束裝北上,到母校北京師范大學謀職。后經同班好友介紹,遠走吉林毓文中學任教。
在吉林毓文中學任教時,他參加該校學生組織的抗議日寇制造萬寶山慘案的游行活動,積極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九·一八”事變后,曾次亮所在的焦作私立福中中學學生舉行罷課,進行抗日救國宣傳,他因支持學生而被解聘。此后,他又輾轉于南陽省立五中、信陽省立女子師范、開封省立女子中學等地任教,但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支持學生的革命活動,曾資助學生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北伐軍。
1935年“一二·九運動”發生后,他積極響應學生的愛國行動,作歌一首讓學生唱:“救國救國聲徹霄,救國半賴女同胞……”他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以及對學生的支持和鼓勵。(下轉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