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洪濤 通訊員 王立平 王冰潔 文/圖
他,每月巡護至少20天,每天巡護一二十里,始終把林木當成自己的家人;
他,及時防控森林病蟲害,守護著綠色寶藏,講述著森林資源管護的動人故事;
他,管護著800多畝的集體林木,始終把護林工作當成一項神圣的事業;
他就是扎根基層、忠誠守綠的太康縣龍曲鎮軒莊村生態護林員軒四青。
投身護林 初心如磐
軒四青管護的這片林木位于太康縣革命老區,緊鄰鐵底河省級濕地公園,此處一馬平川、碧波蕩漾、植被豐富。
軒四青告訴記者,這里曾是他童年的樂園,如今更成為大自然饋贈給鄉親們的綠色寶藏。
當得知村里要選聘生態護林員時,他第一時間報名參加,決心為守護家鄉的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擔任生態護林員后,軒四青一個人要管護好軒莊、司樓兩個自然村的森林資源,轄區內又有鐵底河濕地公園,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而自己的專業知識卻十分有限。
為了能更好勝任這份工作,他報名參加生態護林員培訓班,從樹木病蟲害防治到濕地生態平衡,從野生動物習性到環保法規條文,他逐一鉆研。逐漸從一個生態保護的“門外漢”成長為平原生態保護的“明白人”。
守綠護綠 恪盡職守
軒四青管護區域的林地分布相對分散,同時,該區域的鐵底河省級濕地公園、村莊防護林、農田防護帶也需要他守護。
作為平原地區的生態護林員,軒四青的巡護任務十分艱巨。每天天不亮他就出門,騎著那輛老舊電動車穿行于林間小道,車轍印里滿是年復一年的堅守。
2024年8月,他發現管護區域內的一片楊樹林中,部分楊樹葉呈現羅網狀、部分枝條被吃光的現象。
憑借學到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他初步判斷可能是楊樹蟲害。
采集樣本后,他第一時間通過微信向太康縣自然資源局林業技術服務中心報告。后經過專家認定,引發此次蟲害的是楊小舟蛾。
隨后,太康縣自然資源局迅速組織人員對這片樹林進行了藥物噴灑防治,避免了更大規模的林木病蟲災害。
為了確保防治效果,他連續多日關注這片楊樹林,密切觀察樹木的恢復情況,直至嫩芽重新攀上枝頭,他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除了關注樹木的健康,軒四青對身邊的鐵底河省級濕地公園也格外上心。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肺”,對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有一次,他在日常巡查時,發現有人在偷挖濕地土壤。他當即上前制止這一違法行為,并第一時間聯系該縣自然資源局林業執法人員。
近年來,軒四青成功制止多起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的行為。
創新方法 改善環境
如今,軒四青把責任看得比泰山更重,把信念看得比生命更重。
針對平原地區生態保護的特殊情況,軒四青積極開動腦筋,依據多年經驗,探索、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本地林區管護的“土辦法”——“一聽二看三詢”工作法。
一聽油鋸聲:平原地區視野開闊,油鋸聲響能傳很遠,根據聲音能初步判斷伐樹的距離和方位。
二看樹長勢:健康的樹木長勢喜人、蒼翠蓊郁,有病蟲害的樹木發蔫,樹下有蟲糞或分泌物。
三詢村內人:與村民拉家常、問動向,捕捉破壞生態的蛛絲馬跡。通過和村民拉家常,他在第一時間掌握偷獵濫捕野生動物、毀壞林木、非法開墾等情況,有效提高巡護效率。
近年來,在太康縣自然資源局林業專家的精心指導下,軒四青家鄉軒莊村的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農田防護帶郁郁蔥蔥,有效抵御了風沙對農田的侵襲,保障了農作物的生長;鐵底河省級濕地公園也已成為眾多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停歇站”和“補給點”。
看到家鄉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軒四青內心感到無比自豪。他深知,保護生態環境,僅靠自己和少數生態護林員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發動廣大群眾共同參與。
于是,他經常在巡護之余,利用休息時間,在田間地頭面向村民開展生態保護宣傳活動。
他從縣自然資源局領來宣傳資料,用樸實的語言、生動的案例,向村民講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在他的帶動下,保護環境已經成為村莊的一種時尚,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自覺參與到生態保護行動中來。
一些村民主動擔任義務監督員,發現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及時向軒四青報告;孩子們在他的影響下,逐漸養成了愛護花草樹木、保護野生動物的好習慣。
無私奉獻,綠滿山河。
多年來,軒四青用他的勤奮、無私書寫了生態保護新篇章。在他的辛勤努力下,軒莊村實現森林火災“零發生”,林木病蟲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
他就像一顆綠色的種子,在平原地區生根發芽。他用實際行動守綠、護綠,為家鄉的生態環境增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