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東新區投入90萬元,購置清掃車1臺,已初選了3座垃圾中轉站和5座公廁的建設地點;經濟開發區購置機械化清掃保潔車4臺,專用垃圾斗22個;港區增設的300個垃圾筒已分散到各個村組投用,如火如荼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讓中心城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為切實改善城區環境,實現中心城區道路機械化清掃保潔,按照市城管委的部署和要求,各區不繼加大財力投入力度,分別購置了機械化清掃作業車,其中川匯區5臺、開發區4臺、東新區2臺,堅持每天2點至6點前對城區七一路、八一路、太昊路、周口大道等12條主要道路實行機械化清掃;同時每天7:30和14:30對城區主要道路進行兩次灑水降溫、除塵作業,確保城區道路干凈、整潔。
不僅是交通設施、環衛設施在升級,我市還積極推進“兩小市場”、公廁及垃圾中轉站的建設步伐,在改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統計數字顯示,市城管部門去年指導 “四區”建成垃圾中轉站8座、 “兩小市場” 8個、環保式公廁15座,改擴建污水管網6條,打通“斷頭路”4條,升級改造了八一大道、中州大道以及城區多條主干道路面、人行道彩磚的鋪設工作。
如今你從中心城區的主要道路上經過,可能看到最多的就是這樣的場景:干凈整齊的交通隔離欄上隨處都有文明創建的標語,主要道路上都標有明顯的標志線,路口高效運轉的交通信號燈時時引導著車輛和路人規范通行……一個個細節,構成了中心城區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明顯變化,構成了“文明三川”的瞬間印象。
打造“宜”居家園我們一直在努力
一個信號燈、一座公廁、一處規整的“兩小市場”,這些基礎設施看似微不足道,卻一樣能影響城市管理的大局。2014年,我市在逐步完善市政基礎設施的同時,還先后實施了一些更為人性化的舉措,確保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為了緩堵保暢,我市對環衛車輛在作業時間上也進行了調整,實施錯峰作業,不占用寶貴的道路資源;為了能方便學生上學,交警部門對六一路、人民路等路段實行限時通行、隔離單行。城市管理的盲點和死角,就在這一個個細節中逐步消除。
一條條快速道路、一項項公建配套設施、一處處綠化景觀,接通的是中心城區的地理空間,改善的是市民生產生活環境,提升的是中心城區的區域面貌,開啟的則是繁華便利的都市生活。2015年,我市將在加快推進“兩小市場”、垃圾中轉站、公廁、交通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會進一步對群眾反映的占道經營、出店經營及機動車亂停亂放、重點區域的清掃保潔等方面持續給力,力爭讓中心城區交通設施跟不上、市場建設滯后、垃圾中轉站、公廁數量少、清掃保潔機械化作業程度遠遠低于國家規定標準等等成為過去時……我們期待一個更加幸福、宜居的家園很快就會走進廣大居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