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過敏的孩子越來越多,有的孩子甚至對母乳也過敏,出現濕疹、腹瀉等。哪些癥狀提示我們的孩子可能對母乳過敏?此時又該怎么辦呢?
媽媽不合理飲食也會致寶寶過敏
多種癥狀提示母乳過敏
專家表示,過敏患者逐年增多,母乳過敏也較為常見。有些孩子不嚴重,僅僅表現為輕微濕疹、打嗝、腹瀉,稱之為生理性腹瀉。很多孩子隨著年齡增大,就會逐漸適應母乳。但是,有些孩子就沒有那么幸運,需要進行干預治療。據全球統計,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全球大約5%~20%的寶寶在嬰兒早期都有過敏的現象,其最初的癥狀表現是濕疹(俗稱“奶癬”),1歲以內的嬰兒,過敏的發生率約為6%。但絕大部分不需要過度藥物治療。
專家表示,當孩子出現以下癥狀時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濕疹,特別是在孩子一個月左右出現的濕疹;孩子拉肚子特別是有黏液膿血,或孩子便秘;孩子睡眠不好,經常哭鬧;比較頻繁的打嗝、放屁、吐奶,特別是在沒有誘因的情況下。
母乳過敏主要是母乳中的大分子蛋白累計刺激腸道,從而發生過敏反應,刺激反應的時間大約為0~6個月,因此過敏一般都會在6個月內出現癥狀。
母乳寶寶過敏了該怎么辦呢?專家表示,從理論上講,母乳過敏就要停止母乳喂養,換成無敏奶粉,逐漸過渡到低敏奶粉。但有時候,如果孩子沒有嚴重表現,也不一定要這樣做。有不少母乳喂養的孩子之所以過敏,除了遺傳因素,主要和母親的不合理飲食有關。
一些哺乳期媽媽日常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比較多,為了下奶,每天都要吃不少雞蛋,豬蹄湯、肉湯、魚湯等也喝得多。當孩子表現出過敏情況的時候,哺乳期媽媽應該調整自己的飲食。哺乳期媽媽短時間忌口后,孩子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復。
專家表示,如果孩子確實蛋白過敏嚴重,出現嚴重的濕疹或有血便,就不得不選擇無敏奶粉或者低敏奶粉。
專家強調,母乳永遠是嬰兒最好的食品,也是最不容易過敏的奶制品,加上蛋白過敏有耐受性,所以不少孩子添加無敏或低敏奶粉好轉后還可以換回母乳喂養,或者孩子癥狀緩解后可用低敏奶粉和母乳混合喂養,不過這需要醫生來制定相應方案,定期隨訪。(葉洲)
好轉后可再嘗試母乳喂養
“發熱不退會變肺炎”是誤區
很多媽媽遇到孩子高燒幾天不退就擔心“會不會轉成肺炎”,因此去醫院要求給孩子輸液降溫。對此,專家指出,這其實是種誤區。
專家指出,家長往往認為是因為發熱不退才轉為肺炎的,其實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發熱具有自限性,是人體的一種適應反應,不需要干預也會很快康復的。它只是疾病的一個癥狀,并不是一種疾病。此時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密切觀察發熱的孩子,有時長時間發熱也有可能是嚴重感染的初期癥狀,隨后就會出現其他的相關癥狀。而醫生通過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熱型以及其他的體征才能找出病因,以進行相應的治療。
專家指出,肺炎早期癥狀一般只表現為發熱,胸部體征早期并不明顯。隨著病程發展,肺炎會出現其他癥狀如呼吸急促(呼吸頻率2個月內小兒超過60次/每分鐘,2~12個月小兒超過50次/每分鐘,1~5歲孩子往往超過40次/分鐘),同時出現口唇發紺、鼻翼扇動、下胸壁凹陷等缺氧癥狀,精神萎靡不振,拒奶、拒食,伴有咳嗽痰多。
不少家長一看孩子發燒就去醫院,醫生開的藥吃了一天沒見好第二天就又帶孩子上醫院去了。專家指出,反復去醫院,反復用藥,而且每次用藥都不能達到有效的血濃度,或者發生重疊用藥,更容易引起孩子的耐藥性增強和藥物過量。
而且,反復去醫院會發生交叉感染。臨床上常常見一些孩子發熱退了(原來發熱本身癥狀并不嚴重),又開始頻繁腹瀉(而且是比較嚴重的腹瀉,引起脫水),這種情況往往就是交叉感染的結果。
專家建議家長每次給孩子用藥最好觀察2~3天,等待藥物發揮作用。同時配合醫囑密切觀察病情發展,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
(夏文)
小嬰兒戴手套弊端多
秦女士:我家寶寶現在3個月大,有時指甲長了把臉抓破,加上現在天氣轉冷了,是不是可以給寶寶戴上手套?
專家:很多父母會因為你說的這些給孩子戴上手套,其實我建議還是不要給孩子戴手套。
首先,戴手套不利于孩子探索世界,這等于剝奪了孩子用手去探索世界的機會,使觸覺不能很好地發展,不利于孩子智力的發展和獲取生活經驗。
其次,容易因不清潔造成疾病。隨著孩子情感的發育,孩子會出現吃手的現象,但往往由于手套不清潔,容易造成一些疾病的發生。
最后,有的手套還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有的嬰兒手套加工粗糙,一些線頭可能纏繞孩子的小手指,造成危險。
因此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戴手套。為了防止孩子抓破臉,在孩子熟睡時可以將孩子的指甲仔細剪短。(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