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韋偉 通訊員 王佳佳
????“以前他是做廢舊輪胎回收加工的,人稱‘破爛王’,同行里數他的‘破爛’多。”沈丘縣洪山鎮的工作人員這樣向記者介紹李懷領,“現在他卻做了‘西瓜王’,從破壞環境到依賴環境,是非常不錯的轉變。”
????“破爛王”轉產創業變身“ 李大棚”
????1985年,李懷領和幾個老鄉一起,到山東濟寧,干起了廢舊輪胎回收加工生意。“只要不怕累,沒有掙不到的錢。”20多年的時間里,李懷領積累了不少的財富。
????然而,隨著塑料制品再加工對環境污染的加重,2011年, 當地政府取締了廢舊塑料收購市場。
????不能干廢品回收了,今后的出路在哪里?
????一籌莫展之際,濟寧市政府通知組織經營戶到安徽考察,引導和培訓群眾轉產創業。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李懷領報了名。看著別人把土地翻騰得那么好,李懷領心動不已,當即下定決心: 留下來,搞西瓜種植!
????“俺爹眼光準,下手快,前后4年,他一步步擴大種植規模,從開始的40個大棚到后來的600個大棚,再到后來帶動親戚鄰居,總共建起了4000個大棚。這個過程中,他從‘ 外行’變成了‘內行’,最后成了人們口中的‘李大棚’。”提起父親,兒子李董文十分驕傲。
????“李大棚”回鄉發展變身“西瓜王”
????2016年8月,扶貧的號角吹進了洪山鎮李唐自然村,在政府的鼓勵、支持下,李懷領帶著技術和資源回到家鄉,并帶頭成立了沈丘縣董文種植合作社。
????經歷了種植場選址、搭建大棚、鋪設管道后,占地230畝的450個大棚落成。接下來的西瓜育苗,是最關鍵的環節, “育苗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準確的溫度下保持恒溫,高一度低一度都不行。”這幾天,李懷領一頭扎進育苗室,給幫工的村民講解育苗知識,手把手教他們裝穴盤、攪拌基質、澆水。
????“我種的是‘8424’西瓜,按每畝600株瓜苗算,一茬下來,畝產量就有7000多斤。按去年的均價一塊五一斤,畝效益就有萬元,純利潤不會少于5000元。”李懷領跟記者算起了經濟賬,“一茬下來,230畝至少凈賺115萬元,接下來還有二茬瓜,西瓜收了,還能種菜呢。”
????“懷領,以后你掙了大錢,可得給俺提高工資!村里的娃娃們也都看著你呢,你要拉他們一把,以后你當大家的‘西瓜王’!”60歲的村民李大娘打趣道。
????“李姐你放心好了,吃水不忘挖井人,鎮政府給了俺那么多支持,俺也要用實際行動回饋鄉親們,做好合作社的帶頭人。”李懷領告訴記者,除了資金補貼,鎮里還幫助協調了灌溉水渠、發電站等基礎設施的建造,讓他省了不少心。
????目前,合作社已吸納本村23戶貧困戶務工,每人平均月增加家庭收入1500元以上,帶動直接從事農業經營農戶200戶。
????“下一步,我將繼續擴大合作社的規模,力爭兩年內將種植大棚西瓜、蔬菜的規模達到千畝,實現基地規模化,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李懷領自信滿滿地說。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