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峰
企業作為市場經營主體,其發展狀況不僅關乎自身興衰,更關系到區域經濟發展繁榮。招工難、融資貴等問題束縛著不少企業的手腳,成為制約其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但是,據《周口日報》(12月16日)報道,得益于淮陽區一系列精準有力的助企紓困措施,河南通源管業有限公司正在突破困境、煥發生機。這種轉變是政府部門在產業規劃、政策引導、資源配置等方面精準施策的成效體現。
由于供需信息不對稱,招工問題長久以來影響企業滿產運行,而技術工人和管理人才的短缺更是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關鍵時刻,淮陽區人社部門積極介入,通過精準招聘服務,為企業輸送了急需的生產工人和技術人才,還配備了專業的管理團隊。這如同一劑強心針,有效緩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更為其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資金是企業轉型升級、技術創新的血液。在推進技術改造升級、引入智能化生產設備的過程中,資金短缺往往是制約企業轉型升級的“攔路虎”。在政府組織的銀企對接會上,通源管業提出的融資需求迅速得到工商銀行淮陽支行的積極響應。僅用5天時間,1000萬元貸款便順利到賬,為企業技術改造和智能化升級提供了有力保障。這不僅體現了金融機構對企業發展的支持,更彰顯了政府部門在優化營商環境、促進銀企合作方面的積極作用。
入駐產業園區是企業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通源管業占地面積的擴大,不僅意味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更標志著其向現代化、智能化、集約化生產模式的轉型。智能化車間、研發中心、現代化周轉倉的建設,以及23條現代化生產線的引入,使通源管業在行業內率先構建起較為完備的管道生產體系,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踐證明,助企紓困并非簡單的“授人以魚”,而是要在深入了解企業實際需求的基礎上,通過精準施策、優化服務,實現“授人以漁”。政府部門應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建立健全服務機制,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精準的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同時,金融機構和社會各界也應積極參與到助企紓困的行動中來,形成共同推動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的合力。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