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吉城
日前,川匯區城南街道王響午行政村江鴻生態園內生機盎然:一群群白鵝踱著方步在園內“歡歌”,一排排種植大棚整齊排列;復行數十步,更讓人豁然開朗:這里不僅有種植大棚,還有垂釣池、游樂場、農耕體驗區、研學基地,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在生態園技術人員王福霞帶領下,記者走進一座占地兩畝多的大棚。大棚內,番茄枝被壓彎了腰,成熟的番茄隱藏在綠色藤蔓間,鮮紅欲滴、圓潤飽滿。
“生態園位于太昊路與富民路交叉口西300米路南,成立于2021年,一期工程投資1000多萬元,占地500多畝。59座大棚內種植有番茄、黃瓜、辣椒、茄子、芹菜、生菜等多種農產品。”王福霞介紹,生態園區是按照“規范、優化、創新、引領”思路打造的現代化農業基地。
王福霞來自甘肅,大學主修農業園藝,畢業后因愛情扎根周口,也在生態園有了甜蜜的事業。
說話間,王福霞摘下一顆“貝貝”小番茄放入口中,甜甜的汁水瞬間溢滿唇齒。她高興地告訴記者,小番茄成熟期約3個月,完全在自然環境下成熟,果子香甜可口,游客可到這里嘗鮮、采摘,體驗勞動的快樂。
“近期新一茬番茄上市,每天都有客商前來采購。蔬菜品種豐富了,價格也上去了,常常供不應求。”王福霞說,溫室大棚實現多季種植,新鮮蔬菜能快速配送到超市,端上消費者的餐桌。
抬頭望去,兩層樓高的大棚看似普通,實則配有電動溫控系統,棚內溫度常年保持在20攝氏度左右,現代化農業技術在這里成為現實。
說起打造生態園的初衷,王響午行政村黨支部書記、江鴻生態園負責人王春江打開了話匣子:“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對食品安全和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于是,我決定走綠色生態有機種植發展之路。”
產業興,農民富。為讓村民享受特色種植帶來的“新錢景”,生態園把發展特色種植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依托先進科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通過政策扶持、示范帶動等大力發展大棚果蔬種植產業。
“我們的蔬菜擁有綠色食品證書,可讓您吃出小時候的感覺!今年,園區工作人員對蔬菜產品進行品質升級,各種蔬菜達到出口歐盟的標準,真正讓消費者吃得舒心、放心。”來到黃瓜種植大棚,王春江指著一個個鮮嫩的黃瓜告訴記者。
生態園內的大路、小路全部硬化后,“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周邊也越來越熱鬧。看著村民忙碌的場景,王春江為大家算了一筆賬:“生態園每年生產瓜果、蔬菜180萬斤,帶來利潤400多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對村里的農民增收、就業提供了很大幫助。同時,生態園每年可為王響午村增加集體收入30余萬元,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
看準光明前景,王春江描繪出更美好的藍圖:生態園在生產示范區基礎上,開設實踐教育活動旅游區,開發集觀賞、攝影、休閑、垂釣、采摘、購物、運動、科普、養生、度假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作為“周口市中小學勞動與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生態園正著力打造中小學研學平臺。
“我們通過讓學生來到這里研學,推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王春江充滿信心地說。
在江鴻生態園,現代農業與生態旅游業相得益彰,產業發展和環境優化共榮共生。在王春江帶領下,一條以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正越走越寬廣。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