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蒂尼
曲藝活躍于民間,從田間地頭、地攤茶社,到登上大舞臺、走進廣播電視,再到如今接入互聯網,隨著時代變化,進入不同的生活空間。近500種曲藝形式,共同延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豐富著當代國人的精神世界。
2月25日至27日,2025年全國曲協工作會在江西南昌舉行,會上專家、學者共謀曲藝和曲協工作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近年來,曲藝界始終將‘守正’作為立身之本。無論是河南墜子、評書、快板等傳統曲種的傳承保護,還是豫味相聲對中原方言、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都彰顯了曲藝人對中華文化根脈的敬畏之心。”中國曲協副主席范軍說。
然而,在數字智能日新月異的時代,文藝創作、生產、消費與傳播的模式發生深刻改變,文藝業態和發展模式、從業者隊伍都產生了結構性變化,觀眾審美也在不斷升級迭代。面對新的媒介變革和創作環境,不少曲藝形式一度出現傳承不力和發展乏力的困境。觀眾流失、市場不佳、專業人才缺乏……傳統曲藝如何破局?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高世名表示:“要立足曲藝談曲藝,也要跳出曲藝看曲藝。新時代曲藝工作者要從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高度,從世界、歷史、時代、人民的四維視角中,審視這門藝術的發展。這需要我們善于自省、勇于自新,在曲藝發展的‘常’與‘變’中找準坐標方位。”
“守正之‘守’是根本,創新之‘新’是趨勢、是關鍵。”中國曲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黃群說,創新仍將是曲藝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緊跟時代步伐是曲藝精品創作的重要原則,“曲藝創作如果畫地為牢,就會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成為空洞的口號”。
近日,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取得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也為曲藝發展提供諸多啟示。中國曲協副主席張旭東認為:“曲藝要不斷創新探索,融合多樣元素,嘗試將不同藝術形式的元素融入曲藝創作之中,充分發揮說唱藝術的特征,創造出新穎的藝術效果,并大膽運用高科技和現代技術手段豐富、優化作品呈現。《哪吒之魔童鬧海》是140多家公司歷時多年共同完成的中國電影史上的爆款,中國曲藝也需要這樣的格局和爆款。”
“強化互聯網思維,加強‘互聯網+曲藝’建設,推進網絡媒介在曲協工作中的運用,加大重大活動、精品節目、優秀人才網絡宣傳推廣力度,積極開展網絡曲藝創作,探索曲藝和科技融合發展的有效機制。”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楊發航表示,“除此之外,曲藝界在傳承弘揚中華曲藝之美上、在營造行業發展優良環境上、在提升中華曲藝傳播能力上、在激發內生動力凝聚系統合力上都還要下很深的功夫。”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曲藝工作者也在識變應變,努力探索出一條新路。如獲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的《花二侯賣花》(南通說唱),敏銳捕捉時代脈搏,將網絡熱詞、社會現象融入作品,以“南通童子戲”為底色,講述新時代的創業故事,既保留了地方特色,又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無論是從書場到劇場,還是從大屏到小屏,曲藝藝術的每一次蝶變都印證著:唯有與時代同頻,才能與人民共振。”中國曲協主席馮鞏表示,“作為曲藝工作者,我們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更多的筆觸聚焦人民,把更多的說唱奉獻人民,把更多的舞臺交給人民,多刻畫基層的先進典型,多展示一線的普通勞動者,用曲藝的方式積極助力新大眾文藝建設。同時,還要適應傳播格局及其方式變化,扎根傳統,大膽探索,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推動新時代曲藝事業不斷創新發展。”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