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韓志剛 王松濤
初春的豫東平原生機勃勃,在川匯區李埠口街道王保初樓行政村黨群服務中心,村黨支部書記孫新明正與其他村干部商討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
“這個黨群服務中心剛剛建成投用。”孫新明笑著告訴記者,下一步,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們還要啟動管網建設項目。
2016年,在義烏做生意的孫新明作出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放下蒸蒸日上的生意回鄉競選村主任,并于2020年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當年離鄉是為了謀生,現在回來是想帶著鄉親們謀幸福。”談及回鄉的選擇,這位豫東漢子眼神堅毅。
彼時的王保初樓,基礎設施落后、集體經濟薄弱,連條像樣的出村路都沒有。孫新明自費為孫臺樓自然村安裝了路燈,讓大家告別了摸黑出行的歷史。這些年為村里花了多少錢,孫新明沒有算過,“反正我做客運生意掙的錢沒剩下多少”。
2017年,那個驚心動魄的麥收季在村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火海中,孫新明駕駛旋耕機開辟隔離帶,濃煙里若隱若現的身影讓在場村民淚目。“當時,人都看不見了,大家都為他捏了一把汗。”李埠口街道的一位干部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心有余悸。這場與大火的較量,讓村民看清了這位“商人干部”的擔當。
孫新明在村里承包了500畝土地,種植大蒜和花生。每逢農忙,他都是找本村村民幫忙,工錢比市場價高兩成,熱騰騰的午飯準時送到田間。“我就想讓大家多一份收入。”孫新明說,只要村民有需要,他便會駕駛自家的旋耕機等農機上門免費服務。
2024年,按照區委、區政府的要求,孫新明帶領村民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道路全部硬化,路燈全部換成太陽能路燈,村容村貌持續改善,村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升。
八旬老人李秀英常年跟隨女兒在外地居住,家中的院墻倒塌。今年春節回家,看到修繕一新的院墻,她連聲向村干部道謝。
與此同時,孫新明還注重從致富帶頭人、退役軍人、返鄉創業大學生等群體中選拔村級后備力量。“目前,我們已發展36名正式黨員,為村黨支部注入了新鮮血液,有效提升了基層黨組織引領發展的能力。”孫新明說。
暮色降臨,太陽能路燈漸次亮起,勾勒出村民幸福生活新圖景。在黨建引領下,王保初樓這個曾經寂寂無名的豫東村落正奮力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答卷。